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寻找老乡杜聿明
○ 毕华勇


  我的家乡米脂县有许多的名人,在离县城不远处的桥河岔吕家硷有一大户人家姓杜,清末出了个文武举人。杜举人有文化、精武术,在当时十分有名气,他为人耿直、豪爽,曾参加同盟会,鼓动县里的民众驱赶清政府官吏,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尽管是大户人家,但杜举人力图为国出力,有鸿鹄之志,希望教书育人,用知识唤醒国人,改变命运。
  杜举人名叫杜良奎,娶贫寒家庭出身的米脂女子高兰庭。由于杜良奎常年在外,家里上上下下都由高兰庭打点。杜家掌门人杜良辅病故后,家里的重担落在了高兰庭和长子杜聿明肩上,谁承想,从小喜欢玩弄枪支、承担管家重任的杜聿明,后来成为国民党著名抗战将领。而历史的长河里,命运总是鬼使神差地捉弄人,杜聿明的弟弟杜聿德,恰恰与其兄相反,走进了共产党的阵营。
  杜聿明十六岁时,父亲从榆林返家,见其操持家务,荒了学业,作为文举人的杜良奎大失所望,于是,杜举人决定将家务交给侄儿管理,带杜聿明到榆林中学读书。榆林中学可以说是陕北早期的革命摇篮,校长杜斌丞是民主人士,也是米脂人,他一直倾向于革命,李子洲、刘志丹、魏野畴、刘天章、曹力如、张生智、刘澜涛、郭洪涛等数以百计的共产党人都是从榆林中学走出去,投身革命,成为托起共和国大厦的栋梁。这中间,便有杜聿明的弟弟杜聿德。
  在榆林中学,杜聿明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看似生活比较安定,但在理想抱负、求知欲极强的大环境中,杜聿明立志为国效力的思想日益增长。
  在那个风云四起的年代,杜聿明在老家米脂很容易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父亲是文举人,加之米脂那时候文风很盛,有识之士都将自己的儿女送去学校读书识字。杜聿明因家务学业有所耽误,但还是有良好的文化基础。那时,对于偏远的陕北来说,有了文化知识相对来说也成熟得早,尤其像杜聿明这样有血性的青年。榆中毕业后已经19岁了,不再懵懂年少。1923年8月,他在父亲的催促下,与米脂女子曹秀清结了婚。曹秀清也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她父亲在米脂工商界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门当户对是米脂自古的风俗,何况曹家女子学习诗文绘画,知书达礼,当时人们都夸赞这门亲事。曹秀清和杜聿明结婚后,完全作为一个全职太太操持家务。
  曹秀清默默无闻地在家善待婆婆,生儿育女,杜聿明可以放心地在外驰骋沙场。我的老乡没有沉浸在男欢女爱的小家庭生活中,他在苦苦寻找出路。《新青年》杂志上一则消息叫他眼前一亮:黄埔军校招生。在当时,其他报刊也有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广告,我的老乡在榆中因受革命思想和杜斌丞的影响,经过慎重的思考和进步人士的指点,毅然选择报考黄埔军校。
  这一选择,便成了他人生的拐点。
  好长时间,我对这位老乡颇感兴趣,但他在军队生活的有关资料太少了。从故乡走出后,几十年间竟然与故乡成了永久的别离。许多影视剧里,我的老乡是个反面人物,他一直忠心耿耿地为蒋介石国民党卖命,与人民为敌,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戎马一生的杜聿明无法替蒋介石改写历史。他或许没想到如此结果,人民解放当家做主的车轮,将他的梦想碾得粉碎。这位曾经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会战、昆仑关大战的老乡,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我知道杜聿明常年征战在外,他许多时候靠一封封书信给家人传递着思念与爱意。曹秀清一家被欺骗到台湾之后,杜聿明生死未卜,从此音讯全无,一道海峡,思念跨越时空。曹秀清从一个将军夫人沦为异乡他客,生活与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一大家子的生活靠她辛勤打工来维系,这种落差,加上各种坏消息,一度让曹秀清心灰意冷。然而,为了不让婆婆和子女们看出来自己的情绪,曹秀清常常掩盖真情,报喜不报忧。为了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她独自去“总统府”找蒋介石,想到自己丈夫为蒋卖命,她却筹不足儿子的学费,曹秀清泪如雨下,大闹这个腐朽没人性的“总统府”,让世人领略了米脂婆姨的另一种风采。
  一丝希望支撑着脆弱的家庭,思念维系着亲人之间的灵魂。杜聿明被释放后,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正因为如此的力量,才能支撑激励苦难者的精神。艰难的环境不但没有摧毁曹秀清的意志,她在担忧惊吓中,有一天终于回到祖国,与杜聿明团聚。
  至此,我感动万分,心紧紧地缩了起来,同时庆幸我的两个老乡,生死之别的重逢……
  是的,杜聿明一身正气,曾为国家和民族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就如此谢幕了。
  我猜不出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否想过为那个腐败的政府卖命的结果,但他一定想过,弟弟杜聿德曾劝他改变政治态度,一起为崭新的中国做点事,他拒绝了,兄弟二人就此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走去。只可惜,杜聿德没有等到祖国解放的那一天,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激战的时候,他为了掩护战友突围,坚决留下断后,不幸被国民党俘虏。
  米脂人对杜聿德充满了感情,他与自己的哥哥不同,为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被俘之后,因为有杜聿明,国民党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开了多好的条件,妄想诱降他。然而,杜聿德是个彻底的革命者,他坚贞不屈,面对诱惑与酷刑,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2岁。
  而此时的杜聿明,正在发迹,在国民党阵营里发奋努力,他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当时,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一个佼佼者,只可惜,他的才气都用到了与人民为敌的一面。
  历史就是如此书写的,我老乡两兄弟在两个阵营里各自为理想而战。好在,我的老乡1959年重新回到了人民的行列中,他竭力为新中国做些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台湾的蒋介石闻讯,大骂他是叛徒,杜聿明回敬说:“我投降的是人民。”直到他在病危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这是我老乡人生观价值观脱胎换骨的改变。熟悉他以后,他的成长环境、家庭历史、文化基因等,我才明白杜聿明的曲折与悲剧,在跨越时空的今天,无论是什么因素,都不影响他成为米脂人心中的那份骄傲。
  正因为如此,杜聿明在告别故土34年后,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出安葬在家乡的黄土山上,终于和父亲、母亲、弟弟以及儿子们团聚了。
  杜聿明的后半生经过冷静的思考后,用激扬的文字,写下《寄语台友》一文,今天我等不能不为之肃然,同时对我的老乡更多几分敬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