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闻的大家气象 ——读《黄宾虹谈绘画》

○ 王 犁

字数:2,984 2022年06月25日
黄宾虹 《溪山深处图》 纸本设色 96.5cm×50.6cm 1952年 浙江博物馆藏

黄宾虹 《山川卧游图卷》 纸本设色 41cm×305cm 1952年

  蔡登山主编的《黄宾虹谈绘画》一书最近在台北坊间上架,这也是简体中文版的“黄宾虹热”十多年后,海峡对岸的一个回应吧。
  对轶文史料的编选眼光
  近年来,蔡登山在两岸陆续出版的文史随笔著作为他赢得了许多读者。蔡先生的著述主要是围绕晚清民初文人、政客、才女、闻人的史料故事。蔡登山于2021年主编出版了朱省斋的《画人画事》《书画随笔》《朴园文存》《艺苑谈往》《省斋读画记——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还主编出版了陈定山的《陈定山谈艺录》和《陈定山文存》。之前,因读了陈小翠的《翠楼吟草》,才知道她的哥哥陈定山的大名。前几年在台北一家旧书店我曾遇到《定山论画七种》,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或因为觉得陈定山是杭州前贤更是沪上闻人,一直想他的著述是否可以出版简体中文版,但却因无法获得版权而未果。去年在蔡先生主编的《陈定山谈艺录》里看到《定山论画七种》,卷首是蔡登山的《花落时节又逢君——我与定公的一段书缘》,此文让我更了解了渡海后陈定山的生活和他的这部文存选文的来龙去脉,而随着《陈定山谈艺录》的出版,更可以大体了解陈定山的艺文全貌。
  朱省斋、陈定山、黄宾虹,从这些现代人物的文集编选,可以看到蔡登山在近现代文史探寻之外所涉及的近现代画学轶文史料的整理和眼光。在朱省斋的《画人画事》中有一篇《黄宾虹博学多闻》,文中写道:“他博学多闻——尤其是关于艺术方面的,除见于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一百二十册外,复见于他自著的《古画微》(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这一本书字数虽不很多,可是内容相当精辟,极有价值。”
  余绍宋在他的《书画书录解题》一书中评之曰:“‘书凡二十四篇,叙述历代及各派绘画之大凡与其特色,颇有见地;其前六篇尤为精到。’非常恰当。”《古画微》是《黄宾虹谈绘画》一书里的“辑一”。“其实,不佞所最欣赏他的倒并不在这些宏文巨著,却是他零零碎碎在国内杂志上所发表的掌故小品——尤其是关于明清画家的轶事珍闻,大多为一般人们所不知,普通书上所未见的。”这也是《黄宾虹谈绘画》“辑二”里艺苑散论和附录的部分内容。而《艺苑谈往》中的《记宾虹老人》则收录为《黄宾虹谈绘画》的“代跋”。
   重塑美术史的价值
  黄宾虹于同治四年(1865)出生在浙江金华,1955年卒于杭州西湖。他的人生主要轨迹是金华、歙县、上海、北京、杭州,其间入蜀数年,游历两广,逢乱世经三代。早年入南社,诗文书画即为士林赞誉,编辑、出版、鉴赏、月旦时事、藏古玺等,以识上古奇字为最。
  黄宾虹虽经历晚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仍深信中华文化能够拯救日益物化的欧美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这种民族主义思想融合进他早年的国故整理出版和画学研究中。其美术史理念,也从他早年言必宋元到对明中期吴门诸子的认可,后重新梳理出一条美术史的脉络,譬如新安画派及晚明以来金石入画的审美线索,晚年甚至有“歙学即国学”之说。我们在阅读黄宾虹画学文献时,要感知他在不同时期的线性变化,这种重塑美术史的价值判断,使其成为与张彦远、董其昌并列的划时代的三位美术史大家之一。
  在新世纪“黄宾虹热”之前,有几篇评论黄宾虹的文章意义很大,例如:傅雷的《观画答客问》、瞿兑之的《宾虹论画》、张宗祥的《谈谈黄宾虹的画》,还有潘天寿的《黄宾虹先生介绍》,这些文章都汇编在近年出版的《谈谈黄宾虹的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一书中,其中瞿兑之《宾虹论画》的段落,被朱省斋两篇文章引用。
  研究黄宾虹的几个误区
  其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黄宾虹研究曾出现几个误区:
  其一,黄宾虹过世后,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原因,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文化整体的漠视和疏离,带来对黄宾虹的陌生感,借其画语录“姚惜抱之论诗文,比其五十年后,方有真评”就得出黄宾虹生前不为时人接受,较客观的说法是黄苗子一文里提到:“黄宾虹生前在文艺圈中,知道和欣赏他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多,那时已有‘南黄北齐’之称,但近五十年来,齐的名声比黄还是略胜一筹,原因是齐画比黄画较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
  其二,黄宾虹晚年作品与印象派的关系,最早出自傅雷给黄宾虹的书信,傅雷读黄宾虹的画读出与印象派有暗合处,随之向黄宾虹请教。我们今天看到傅雷给黄宾虹的信,基本完整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但黄宾虹的回信除傅雷生前参与汪己文编辑《宾虹书简》有数封幸存外大多已散失,我们已无法知道黄宾虹自己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而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则人云亦云,仿佛确有其与印象派的渊源似的。这时我们再读黄宾虹其他文献来寻找其画学立场尤为重要,我们究竟触及到其一生追求的内美,还是停留在貌似的皮相。
  其三,许多现代人物研究者往往会因时代不同而维护研究对象的正面形象。黄宾虹研究也是如此,例如他的学生石谷风曾写他沦陷时期在北平期间拒绝与日本人来往的回忆文字其实也与事实不符,而王伯敏修订《黄宾虹年谱》时则主观添加了鲁迅去黄宾虹买卖古物的“宙合斋”而两人相遇。其实,黄宾虹的好友瞿兑之、朱省斋就是汪伪时期的落水文人。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我们其实很难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蔡登山的《一生两世》(北京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对于这些落水文人就有深刻的历史认识和回望打量。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中秀因编辑 《黄宾虹抉微画集》(1993)开始接触黄宾虹的资料,牵头编辑出版了六卷本的《黄宾虹文集》(1999)。十余年以一己之力,广集史料,潜心求证,去伪存真,爬梳董理,推出88万字和205幅珍贵图片的《黄宾虹年谱》(2005),应该都是后来“黄宾虹热”的前兆。王中秀先生于2018年因病去世,所幸的是他生前增补的《黄宾虹年谱长编》(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和七卷本《黄宾虹文集全编》(荣宝斋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先后出版。
  “黄宾虹热”已持续十多年,与黄宾虹有关的书籍坊间也出版了很多。不过,除不同时期的画语录外,黄宾虹文选并不多。有黄宾虹女婿赵志钧辑录的《黄宾虹美术文集》(1994)、《中国画史馨香录》(繁体2002)、卢辅圣编选的《黄宾虹艺术随笔》(2001)、王中秀编注的《黄宾虹谈艺书信集》(2016),繁体中文版有孙旗编著的《黄宾虹的绘画思想》(1979),接着就是这部新出版的蔡登山主编《黄宾虹谈绘画》(2022)。全集有全集的壮观,选本有选本的味道,当我们无法通读《全唐诗》时,朗朗上口的《唐诗三百首》也能让我们体会唐诗的滋味,蔡登山主编的《黄宾虹谈绘画》正是这样一个有滋有味的独特选本。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本文转载自2022年6月17日《晶报》)

    蔡登山主编《黄宾虹谈绘画》书影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滨虹,中年更号宾虹,擅绘水墨山水、花鸟。早期作品多仿古,六十到七十岁间至蜀地、桂林游览,大有心得。八十岁患上眼疾,视觉渐失,八十九岁时已看不见,却依然作画不辍——九十岁接受手术而恢复视力,并重新审视盲眼时的作品,最后成就了一代大师。
  蔡登山主编的《黄宾虹谈绘画》近期由台北新锐文创出版,该书分为“《古画微》”“艺苑散论”“画史讲义”三辑,搜集整理黄宾虹论述历代画派传承、画家掌故轶事的文章,以及画法、笔法、章法、虚实等书画论,全面了解黄宾虹的绘画理念。书中特别收录徐文琴《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宾虹绘画兼论其艺术的时代性》一文,分析故宫所藏六件黄宾虹绘画的构图、笔墨等,并且探讨当时的艺术思潮,以了解黄宾虹创作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