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野小蒜

○ 白光炜

字数:1,497 2022年04月20日


  农历三月,正是挖野小蒜的好时节。野小蒜其实就是野蒜,农村人称它为小蒜,它的根是一味中药,名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作用,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胀满、里急后重等病症。虽是良药,但咱关中人挖小蒜却不惯于药用,而多是以之解馋。小蒜吃法很多,可以生吃、盐腌、油燣、炝拌、煨汤或做饺子馅。娃们喜欢用盐腌制小蒜,叫作搲小蒜,就上锅盔馍吃,辣辣儿的,爨爨儿的,味道美得很。而大人们吃小蒜多是洗净切碎后,用铁勺燣成油燣菜,拌上大面片儿吃。小蒜燣制后那种特别的爨味儿融入面中,那真叫一个香。小蒜惹人垂涎,挖小蒜自然就成为娃们最钟爱的活动!
  记得1997年春天的一天,我和几个同村的同学用旧报纸糊了个风筝,在家乡的崖上迎风放飞。因为风大,线拽断了,风筝晃晃悠悠地往南飞去,落在南边荒坡的一棵野桃树上。我们就一窝蜂似的朝荒坡跑去,刚从桃树上摘下风筝,有个同学冲着我们喊:你们看这是啥?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我们发现一窝窝儿又嫩又细的小蒜。大家看到小蒜都很兴奋,就找树棍去挖。
  挖完小蒜,我们迫不及待地回到村里。狼多肉少,为了公平,我们把小蒜一根一根数着分,我派弟弟从俺屋锅头上的盐罐子偷出来一把盐,给一人分一点,我们就开始各自搲小蒜。我们把少得可怜的小蒜放在掌心里,也懒得清洗,撒上盐直接揉了几下,然后手捂在掌心让盐入味,都等不及腌好,我便拉出一根尝了尝,有点呛鼻子。我让弟弟回屋取馍,弟弟说:四方笼空了,家里没馍了。我们就只好将小蒜一根一根捏到嘴里细细品咂,也吃得有滋有味。吃完觉得不解馋,就讨论哪里还有小蒜,准备再去挖。最后,我们商定第二天早饭后秘密行动,去秦岭北麓的东峰山挖小蒜。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几个分别骑了自行车,从机耕路出了村。去时一路慢上坡,蹬车子特别累,一路上没少流汗。到了山脚下,我们把车子一锁,直奔半山腰的凉水泉,一人喝了一肚子凉水,然后就去后山挖小蒜。三月三前后是挖小蒜的最好时节,东峰山的小蒜沿着后坡随处都是,我挖出几根大的,捋掉泥土,在嘴里嚼着,赞叹说:味道嫽扎咧!其他人附和说:就是,就是,咱来值了…… 不一会,我们就挖了好多,装在袋子里,将袋子撑得圆鼓鼓的。大功告成,到村里我们就各自回家。我一看屋里没人,就放松了警惕。因为这次小蒜多,就准备拿罐头瓶子腌。正在洗瓶子呢,俺妈带着弟弟回来了,弟弟眼尖,看见就问:咋挖这么多小蒜?我想藏已经来不及了。俺妈说:哪来的?我说:坡里挖的。俺妈当然不信,说:崖坡哪有这么多小蒜?我只好招供:不是崖坡,是东峰山的坡。俺妈却不埋怨,只说:想着过几天去东峰山逛庙会,顺便带你们去挖呢,你倒先去了!我说:我去给咱探路呢!俺妈说:还用你探,当年修水库,那些路我们走了几百遍呢。又说:既然有了小蒜,那就给你们擀面吃。弟弟说:我要吃“猴饶镜”(一种家乡人自己命名的面食)。俺妈笑着说:那就做“猴饶镜”。
  俺妈给我们分了工,我负责择洗小蒜,弟弟准备拉风匣烧锅,俺妈在铁勺里倒上菜籽油,在锅洞里烧热,把洗净切好的小蒜放进去,“刺啦”一声,爨香味儿四散,用筷子翻搅几次,放了些盐,一铁勺油汪汪的小蒜油燣菜就做好了。
  面已擀好,水也烧开了,俺妈拿了个玻璃杯,用杯口把大片张的面压割成一个一个的圆饦饦儿,用手撕了撕就放进锅里煮,大铝勺在锅里回了两遍就盖上锅盖,又开始调水水儿,酱、醋、味精、蒜和盐,再无其他。老布碗里盛上“猴饶镜”,水水儿一浇,油燣菜拌进去,再挖上一筷子头油泼辣子,简直就香得不能再香咧。我和弟弟正准备咥,俺妈突然让等一下,却从灶边的窑窝里拿出过年炼的大油,用勺子挖出,给我和弟弟埋到碗底,说:搁上大油更香呢。
  记忆中,那碗拌着大油和野小蒜油燣菜的面片儿,是我吃得最香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