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字数:2,966 2022年04月16日
    贵州黄平苗族银衣

    贵州黄平苗族银腰带

    姑娘们盛装参加黄平谷陇“九·二七”苗族芦笙节 图片来源:广西卫视

     黄平县苗族挑花绣片

    黄平苗族小米纹银手镯

    当代黄平苗族银凤冠

  “她的花衣啊,金鸡的彩毛比不上,她的褶裙呀,只有菌子才相像……那青悠悠的百褶裙呀,密密层层的褶褶,闪闪跳动的裙脚,花绿绿的裙带,头上插满银花,手腕戴满手圈,颈项挂满项链……”在《苗族古歌》中,关于苗族妇女服饰的记载,苗族史诗《仰阿莎》歌词中有着以上精妙的描述。那么,这件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到底有何神秘之处呢?
  精美的服饰中蕴含着苗族先民的历史
  近日,在金光工作室主办的第109期“湖光秋水公益讲座”上,来自贵州省黄平县的杨胜鑫老师,通过《贵州黄平县苗族姑娘的嫁衣裳》这一主题,以苗族嫁衣、苗族婚俗等为着眼点,将听众真切地带入到古朴而神秘的苗家世界。
  杨胜鑫是贵州省黄平县地地道道的苗族原住居民,潜心研究苗族原生态歌曲、苗族古歌、苗族刺绣等当地传统文化,日积月累,颇有见地。
  黔东南黄平县苗族,是苗族中一支较大的支系,其服饰风格独具一格,从黄平苗族的服饰风格中可以窥视整个苗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每逢传统节日,“鲜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贵州通志·土民志》)。黄平县的九·二七芦笙会,是中国十大民间集会之一,每年参与集会的人多达30万以上。苗族典雅别致的民族服饰,尤其是苗族姑娘的嫁衣,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生动的实物表征。苗族没有文字,先民们便将他们的历史、故事等记录在服饰上,百褶裙一褶又一褶地制作以及裙面的图案、线条,记录了先民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历史。苗族遗世之美、苗族刺绣之精享誉国内外,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天的讲座上,杨胜鑫老师为听众讲述了“嫁衣”在苗族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我们贵州黄平县为例,一个苗族女孩子的出生,是一件令家人格外高兴的事情,特别是女孩子的外婆,一定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这意味着家里的刺绣技艺、佩戴银饰有了可以传承的人。这些东西由女孩子传承,并一辈辈传下去。”
  在当地的传统习俗里,苗族女孩从四岁开始就要跟着外婆或母亲学习刺绣。从简单的拿针拿线、熟识布料、认识花纹、刺绣图案……一步步地学习,都是为了能够为自己绣一套嫁衣。一般女孩到八九岁时基本已经可以独立刺绣,如果到这时仍然没有学会,那么自己的嫁衣就只能由母亲或者外婆代劳,对于苗族姑娘来说,这当然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情。一位苗家姑娘是否会刺绣、刺绣技巧的优劣都是男方择偶时会重点关注的。因此甚至可以说,在古代,刺绣技艺与一个苗族姑娘的终身幸福有着直接的关联。
  苗族姑娘的嫁衣由上衣和裙子两部分组成。到了十五岁时,姑娘的嫁衣基本上已经绣完了。一块块布料绣好后,将所有的部件拼缝起来,美丽的嫁衣便初步完成。然后便是把父母准备好的精美苗族银饰缝在嫁衣上面当做装饰,这样一件完整又漂亮的苗族嫁衣裳才算正式完成。
  制作嫁衣的过程中,褶裙是较为耗费工时的一个部件。杨胜鑫老师回忆小时候看到家人做褶裙的场景:“几个人拉开褶裙,至少把家里三间房子都拉通了,长度大概有12米。然后褶裙由12米左右的长度,不断地被折起来,一边削一边棰,棰好了再把它打成死皱,直到最后折成1.5米左右的长褶,才能当裙子穿。”
  一条褶裙,从12米长折成1米多长,缩小十倍后,既精美又结实。如此精工细作,当然价值不菲。一件纯手工的上衣,如今市价至少在1万元左右。
  苗族姑娘们的嫁衣大概在十五六岁时就已经准备好了。这样精心绣好的嫁衣,当然舍不得随便穿出门去,只有在重大节日、出嫁的时候,或者做伴娘的时候,姑娘才会穿上这套隆重的服饰。
  穿上嫁衣 去芦笙会寻找恋情
  在黄平县,最隆重的节日,是每年农历九月廿七、廿八、廿九这三天的芦笙会。“九月芦笙会是最热闹的盛会,全县从小学到中学全部会放假,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自己最漂亮、最喜欢穿的衣服,去逛集会。集会上有吹芦笙,有赛马,有斗牛,到晚上,还会摆长桌宴,男女分坐两边,互相对歌对唱。夜幕下,年长的唱酒歌,年轻的唱情歌,场面让人难以忘怀。”
  这样的盛会,是传统习俗中苗族姑娘恋爱约会的佳期。姑娘们穿着自己亲手做的嫁衣,在这欢快的氛围中寻觅意中人。芦笙会的场景一般是这样的:小伙子吹芦笙,女孩则手拉着手,穿着银饰的服装,围着小伙子转圈,一边转圈一边跳舞。小伙子吹芦笙的时候,芦笙上会挂着彩旗。女孩子中意哪位小伙子,就会在跳舞转到他面前时伸手拉一下彩旗。意会之后,小伙子同样一边吹一边跳,跳到那个女孩子面前,轻轻踩一下女孩的脚。吹完这一场芦笙,两个人便手拉着手去山坡上甜蜜约会,假如两个人谈得投机,大概两个多月后,也就是到了农历腊月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结婚的时机。
  按照苗族婚嫁习俗,姑娘是晚上出嫁的。新娘穿上嫁衣,晚上八九点钟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开自己的村庄和家乡,连夜走到新郎家。路途比较近的话,当夜零点左右能走到男方家;路途稍远的话,要凌晨一两点钟才能走到。新娘从出嫁那天起,要在男孩子家13天,这13天之内,她的地位是超然的,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一切由新郎的妹妹或者姐姐代劳。晚上睡觉时,也由新郎的妹妹或姐姐陪伴。新娘一直穿着嫁衣,每天画着最美的妆容,度过一生中最为特殊的13天。
  婚礼之后,华美的嫁衣与灿烂的银饰便被束之高阁。此后,只有重大节日时,这件嫁衣才会有重新焕发光彩的机会。在成为新妇之后,苗族姑娘头上戴的帽子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苗族地区,判断一个女孩是否出嫁,只要看她的帽子就一目了然:如果戴着一顶圆圆的、上面有着刺绣的帽子,说明她还没出嫁;如果戴的帽子两头尖、中间稍大,就说明她已经出嫁了,已经成为了母亲。
   银饰代代相传 嫁衣属于自己
  时光荏苒,当一个苗族姑娘来到四十岁的时候,她所佩戴的银饰就越来越少了。当她老了,这些沉重的银饰再也戴不动了,就要留给自己的女儿,一代代传承下去。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苗族妇女几乎就都不佩戴那些银饰了,此时只有当初一针一线缝制的嫁衣陪伴着自己。那身嫁衣已经破旧了,也早已褪去了昔日的荣光与炫目。但摩挲着那些精美的图案,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埋在记忆深处的似水流年,窥探一位苗族姑娘的过往与荣耀。
  苗族姑娘嫁衣上的银饰,会一代一代留传给自己的女儿、孙女,但这件嫁衣却只属于姑娘自己。当一个苗族女人离开人世的时候,她还会穿上自己当初的嫁衣,穿上这身由少女时期陪伴她直至人生终点的嫁衣,深沉地躺到土地里面。这样,这件嫁衣就算陪她走完了人世间的一生。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苗家的风俗习惯也在伴随着时光改变。新时代以来,苗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日渐凋零。以杨胜鑫老师的家乡为例:“在我们当地,村里学习刺绣的女孩已经很少了。六零后、七零后的还会刺绣,八零后有些会刺绣,到了九零后甚至再往后,会刺绣的就已经很少了。女孩们上完学再参加工作,基本上都不会刺绣。等到结婚的时候,只能去市场上买电脑刺绣的婚服。”
  一件苗族姑娘的嫁衣,从小时候开始一针一线绣好,到老之将至时陪伴着她离开人世——这是一件普通的嫁衣,又不是一件普通的嫁衣。一件嫁衣裳,就这样走过了它的时光,也陪着苗家姑娘走过了她风风雨雨的人生路程。人与服饰相依相伴,书写着一代代苗家女子的人生故事,诉说着苗族传统文化的璀璨与悠远。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图片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