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吴堡黄河古渡口
○ 宋红红
今日宋家川

    吴堡县宋家川镇河防保卫战旧址

  在榆林市吴堡县最繁华街道的外畔,黄河边,静静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吴堡黄河古渡”,多少人匆匆从它的身边经过,却无人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悠悠的黄河水日夜不停地从它的身旁流过,古渡口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胡子里都写满了故事。
  如果你来吴堡,请你一定来古渡口坐一坐,闭上眼睛,听着滚滚黄河的涛声,让古渡口的船工把过去的岁月给你诉说。
  曾记得,繁星点点,黄河的浪涛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船里的马灯隐隐约约,坐在船头的船工狠狠地把旱烟锅吸了一口,于是忽明忽暗的烟火与船里的马灯、天上的星星把河面笼罩得一片温馨。如果今天晚上守船的是一个年轻人,河面上传来的一定是“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兰花花……”“亲口口拉手手……”引得岸边窑洞里的婆姨女子们都忍不住想去一睹男子的英姿。如果今天晚上守船的是一名老船工,那一定是“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满……”沧桑厚重的嗓音,如泣如诉着为生计而奔波、在黄河虎口里夺食的辛劳与辛酸。
  吴堡黄河古渡口历史悠久。一条黄河把吴堡轻轻揽在结实的臂弯里,这里的人们就靠着渡口谋生计。吴堡境内有官菜园渡、李家沟渡、杨家沟渡、横沟渡、川口渡、下山畔渡,其中官菜园渡,也就是我今天讲述的宋家川古渡,位于今天的吴堡县宋家川街道,是吴堡设立最早的渡口,设立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今已有650余年。
  据当地一位老船工介绍,宋家川古渡口最繁华时有五六条大船,一条船能载重数吨货物,几十个船工轮流值班,运送货物,这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古渡遗址旁边的文化广场上,一块块浮雕把宋家川古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那一段“风尘人不息,车马日相催”的往昔在岸边传唱。只见画面中的宋家川依山傍水,黄河浪涛滚滚,几条大船浊浪排空,对面山峦叠嶂,岸边窄窄的街道好不繁华:店铺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打饼铺、糖果铺、打铁铺、裁缝铺应有尽有;店铺旁几个老人在下方棋,巷道旁一个算命先生在算命,还有肩上挑着担子卖空心挂面的人。如果正好遇到渡口的船上卸下一船货物,赶牲灵的“张天恩”们必定会吆喝着一队骡马,唱着“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遥遥走来,于是这天渡口边各家各户的饭桌上也多了几个话题:不是这个爱唱信天游的“张天恩”的故事,就是“张天恩”带来的外面新鲜刺激的传奇故事。总之,脚夫们一来,故事也就跟着来了。宋家川每月逢二、逢五、逢七、逢十都是集会日,到那时候,耍猴卖艺的、卖油打醋的、说书弹唱的……更是异常热闹。浪涛声里裹着汗水,车轱辘声里和着笑声,窑洞店铺掩映在绿树丛中,好一幅陕北的清明上河图啊!
  在战争年月,黄河渡口更是不曾寂寞。
  宋家川对面就是著名的黄河军渡,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晋陕水上重要通道。1938年2月29日,日军首次占领军渡并隔河炮击宋家川渡口,妄图在此打通进攻延安的重要“跳板”。宋家川的老百姓深受其害,整天过着胆战心惊、东躲西藏的日子。在此之前,八路军警备八团已经于1937年11月驻防吴堡,日军炮击宋家川时,八路军就用轻重机枪给予猛烈还击,迫使日军躲进掩体中盲目发炮。八路军派出两个连的精兵主动渡河出击日军侧后,迫使其撤回柳林。1938年3月25日,日军一个旅团兵力沿汾离路西进企图再战军渡。八路军河防部队团长文年生率三个主力连秘密渡河,夜袭日军老婆山驻地,歼敌二百余人。
  艰苦卓绝的七年河防抗日之战中,吴堡军民同仇敌忾,为保卫黄河构筑了坚强壁垒。民众成立各界抗日联合会,从李家沟到岔上沿黄,由地方民众组成的自卫队承担了警戒巡逻任务,积极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协助部队抢修被毁工事。据宋家川的老人讲,他们都领到过任务,两个妇女负责做一双军鞋,三个妇女做一身军装,材料自备——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但都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曾经的船工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成立了吴堡船工会,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活跃在黄河中游的半军事化组织,负责输送军民、物资,为抗战及边区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1942年,仅有3.5万余人和4000余劳力的吴堡民众,先后动员71844个人工、2493个畜力,全面投入支前运输工作。自幼居住在宋家川的宋长增老人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去黄河上砸冰,这是为了防止日军借助冰面渡河。他说,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冻得树木都咯吱咯吱响(这里丝毫没有夸张之意)。晚上接到任务后,大家轮班冒着严寒、冒着被对面山上敌军发现的危险,去黄河边砸冰,动作要快、要准,还要狠。就这样,日寇想要等待黄河结冰再渡河的美梦破灭了,最终在1944年逃离晋南。吴堡民众英勇支前的动人事迹将被黄河古渡口永远铭记。
  1939年12月,时任八路排长的刘复民曾在这里写下《吴堡古城》一诗:“城郭坐落黄河畔,城堡耸立众山巅。县衙紧闭寒风过,雅堂斗室三尺三……一夫能敌千军勇,秦晋要冲锁边关。”如今写诗的人已经远去,他留下的诗句却生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时光的巨轮驶到今日,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黄河古渡旁边的文化广场上,健身跑步的、买菜遛弯的,好不热闹;到了晚上,这里依旧是欢声笑语,大秧歌红扇子扭出了现代人的新生活。
  曾经,这里流下了多少船夫的辛酸与泪水;曾经,这里又流下多少勇士的鲜血与汗水。新生活不易,远去的黄河渡口历史应当铭记!搏击浪涛的船夫、支前抗日的英雄传下来的顽强拼搏精神更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