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
开日绮霞应失色 诗情画意正相宜 ——品味孟祥燕画之初心
○ 孙晓娜
孟祥燕 《花间》 绢本设色 90cm×90cm 2020年

孟祥燕 《花想容系列四》 绢本设色 165cm×35cm 2021年

  花鸟画自魏晋南北朝独立成科以来,便将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灌注其中,赋予相对弱小的花鸟与其他生物同等的生命价值,并逐渐形成了将生命价值观融入其中的花鸟思维方式。花鸟的艺术表达成为自然的心化和心化的自然,审美主体与客体在生命的视角中相融相生、天人合一。其中,牡丹、荷花成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中国画的重要题材,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对个人、社会和祖国命运美好期许的艺术化呈现方式。牡丹作为寓意富贵吉祥的“花中之王”,荷花作为“花中君子”,如何在表现其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同时而又不落窠臼,成了历朝历代画家不断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自北宋徐崇嗣创造没骨花卉以来,牡丹荷花画法渐趋多样,风格各异,有的工整艳丽,有的豪放洒脱,有的清逸文雅……可谓是,不同的时代审美成就了丰富多样的花鸟画风格。
  新的时代呼唤着花鸟画进行不同以往的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画家都有着自己的时代担当。孟祥燕之牡丹荷花,远观其画作,跨越千年、不染凡尘的宋画气息涤荡着人的精神和灵魂;近处品味,花叶间萦绕肺腑的清气,令人感受到“氤氲花气好风来”之画境情趣,心旷神怡。庄子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道”覆盖和承载天地万事万物、“含德之厚”,而“技”则是“道”的实体化、艺术化的呈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提出:“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可见,“技”的艺术表达内蕴了四重含义:即“澄怀”“味象”“观道”和“化德”。祥燕既承续了众法皆备的牡丹荷花技法传统,又在实地的采风、写生中“以花为媒”,选取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澄怀味象,体悟自然和社会之道,在追求自己审美理想的道路上尝试不断突破传统花鸟画的构图、设色等美学表达形式,以新时代的审美内涵和公序良俗为精魂,创新出兼具时代审美特征和个体特色的花鸟之美。
  澄怀味象
  “万物有灵”,花由天地之精华幻化而生,内蕴生命之灵。“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画家感物,奏响创造之心与奇妙自然的和鸣,图绘出胸中之臆气与自然化合而生的诗画意象。花在自然与画家的合力之下,将花开一瞬定格为永远盛开的心灵之花。祥燕的花之创作取自然之真而又以心象化之,尚真、传神。“妙想实与诗同出”,她的艺术创作与诗情画意同构,缱绻而来的宋画的妍丽与清雅、宋词的细腻与婉约,与当代诗心化生,使观者沉迷于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心中的诗情画意。观者沉醉的目光仿佛已然悦见了身着霓裳羽衣的花仙子凌波微步、御风而来,沁人心脾的花香瞬间溢满了整个世界。
  祥燕的牡丹以没骨之法取花之昂扬姿态,通过色调、明暗、浓淡、大小、高低、远近、藏露等饱含着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生命的感悟以及花之美的体味凝成花之形,塑造花之魂。世人皆爱牡丹之富贵,祥燕的牡丹,“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以百花衬之,既非“黄筌富贵”,亦非“徐熙野逸”,而是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升腾着蓬勃生机的空灵之美。邻近色的渐变美学在她的毫端重获新生,抚动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细腻的情感,激发出内在精神的色彩层次。赏之、品之,除却折服于牡丹雅俗共寓于一体的绝世风姿外,还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百花争妍的生命张力,品鉴出其中“低昂各有意”的深沉意味,不由得使人体悟到庄子“万物齐一”的和谐美好的生命境界。
  祥燕笔下的牡丹荷花之姿,百花之色,设色清雅、姿态万千,虽色彩多变,却淡而不寡、浓而不艳,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花以白粉染之,着以浓淡相宜之色,或者是“数朵欲倾城”,或者是“一枝红艳露凝香”,又或是百花齐绽露欢颜,予人以“迎风浥露”、不染纤尘之触动。她以纯色作底,或以百花构图,繁而不乱;或者一枝独秀,孑立苍穹;或者赏心悦目两三枝……她的笔端流连万象之间,却能澄怀味象,因心取舍,将“开日绮霞应失色”的花之姿色以一种唯美的诗词意象勾画了出来,既提升了人类赏花时的审美愉悦感,又以审美主客体交融的方式,升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意境。她笔下的花鸟自然氤氲着天地之气韵,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向人们娓娓道来。
   观道化德
  “露浥清香悦道心”,徜徉在祥燕的花鸟世界里,常常会“心斋坐忘”,享受着个体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愉悦。君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女子爱莲之如花笑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祥燕的莲花以巧妙的点染之法“奋花卉之芳妍”,色洁笔润、心静气清。粉质上微妙多变的色彩点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不知是花色染醉了笔墨,还是笔墨沁美了花色。她的“点”,似生命的强音,用激情与顿悟点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意;她的“染”,似舒伯特的小夜曲,用空灵与清澈“染”动了心底的涟漪和对美的渴望。祥燕以淡淡的轻墨勾勒出莲叶细密的筋脉,拨动了生命的节奏,清风拂过,摇曳了细挺劲健、内蕴骨力的花梗,漾动了清浅的碧荷。莲与叶相依相生,红与绿相依相偎,点醉了流年,染动了心境。一只蜻蜓闻香飞舞,点点停停。它的线条结构以及由不同染法带来的墨色层次变化奏响了交响乐的装饰音,为音画同构的夏荷美景,平添了异样的情趣与韵味。
  “画中无禅,惟画通禅”,祥燕的莲无一笔画水,观者的心田间却仿若自然流淌着潺潺清泉,“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她于洁净淡雅中“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花鸟诗境的澄澈正是心境的澄明。祥燕以诗画禅心传写物态,是将人类历史上真、善、美的结晶以及自己的生命体悟和品格塑造成兼具形式美与内在美的艺术作品。她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在带给观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将审美愉悦内化于人类的公序良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以实现观道化德、“化道于身,化德于行”的艺术旨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作品是以情感为催化剂,以艺术美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着其不可小觑的美育作用。在祥燕的作品中,能够体味到生命的禅心、生活的真心和艺术的师心,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已然化作心物合一的朵朵贵而不矜的牡丹,枝枝淡而出尘的莲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万象出于自然,又隐于自然,万象变幻历练着尘世凡人的烟火之心,淬炼着向美向善的艺术真心。祥燕对色与色之间关系的细致处理,对色、墨、线的经营构图,以及对其形式美法则的潜心钻研,洗去了尘世铅华,代之以心象之色,呈现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对“君子”品格的审美追求,上下求索着中国美学精神。“一念一清静,心似莲花开”,尽管艺术之路漫且长,但是,有了“莲花之心”的祥燕又何惧风霜!她愿将风霜雨雪化作艺术道路上的甘霖,以自己的星辰微芒点燃艺术之火,澄怀味象、观道化德,开启美育之窗,点亮生命之光!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中国书画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