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宋〕苏轼书《归去来兮辞诗碑》


  苏轼《归去来兮辞诗碑》,额题篆书“东坡真迹”。此石刻为圆首方座,通高265厘米,宽102厘米。三栏,凡42行,行7字至8字。行书,苏轼撰并书。文后有清康熙二十二年题跋,碑阴还有清刻《太上感应篇》。原在西安市三学街小学院内,1964年入藏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四室东侧。《金石萃编》《西安碑林全集》《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西安碑林名碑鉴赏》有著录。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抒情辞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作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书法特点:
  第一,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笔笔浓墨字字丰润。
  第二,结字扁平。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黄庭坚曾戏称其书是“石压蛤蟆”。
  第三,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第四,笔画舒展。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舒展。体现苏轼不爱受拘束的个性特征。
  第五,轻重错落。指苏轼的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一快一慢、一起一伏,致使字体出现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第六,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
  第七,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体态安祥,气象正大,“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体现出了苏轼的书法特点。
  苏轼的这七个书法特点,在《归去来兮辞诗碑》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苏轼书法仍有墨迹存在,学书者对宋代碑刻的重视程度不如汉唐,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书法碑刻也将会得到足够的重视。
  整理: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