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十几岁开始,便在群众文化的沃土里辛勤耕耘,退休后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数十年来,他荣获地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次;改编的戏剧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荣获文化部嘉奖;主笔申报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他就是陕西秦岭山区商洛文化名人——吴全喜。
吴全喜1948年出生于洛南县景村镇,儿时常常在方圆十里八乡看演出,加之受父辈影响,天长日久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73年,商洛地区搞首届新故事调讲,他被抽来当故事员,被评为全地区“优秀故事员”。回到县上后,文化馆将他留下,成立洛南县故事队,巡回全县各地为群众讲演。那时,他已不满足于学习演讲别人的作品,就根据素材自编了《田红霞》《十三能》《相亲记》等故事,这些来自群众中的鲜活素材通过故事形式一经讲出,很受群众喜爱,多次被推选参加省、地的调讲活动,且屡次获奖。两年后,文化馆领导把他留下来专门负责群众戏剧曲艺创作辅导。
那时,在县文化馆当副业工,虽然一个月只有30元的工资,但对他可谓如鱼得水,经常借下乡演出之机,深入挖掘搜集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不仅坚持业余文艺创作,还大量收集民间故事、传说、民俗、谚语等,吸取民间文学丰厚的营养,不断有新创作的戏剧、曲艺等作品发表上演。1983年,省上出版的“陕西民间文学”丛书,收录商洛地区40篇文稿,而他一人就多达21篇。1984年,他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鸡窝洼人家》,在全省夺得一等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活动,荣获文化部嘉奖。
由于在创作方面成绩突出,组织上提拔他担任洛南县剧团团长。每当下乡演出,他仍不忘搜集民间文学,不忘拜访说书艺人。下乡回来,背包里总是装满了沉甸甸的手稿。后来,县上开展基层文化站建设,组织上又将他调任城关文化站站长。
在担任城关文化站站长期间,由于他在曲艺创作和挖掘整理民间文化方面卓有成就,2002年,他被省文化厅抽调参与编撰《中国曲艺志·陕西卷》,成为陕南3个地市唯一参与组稿、采访的编辑。两年时间内,他走遍汉中、安康、商洛大部分县区,采访撰写曲种条目、轶闻趣事和艺人小传等50多篇,正式入编40余篇,被评为“陕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8年,他光荣退休,却没有就此颐养天年,依然热衷于群众文化,继续坚持文艺创作,竭力打造洛南静板书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十余年来,为了加强这一曲种的挖掘、推介和保护,他建议县上成立了“洛南静板书保护管理委员会”,动员以洛南剧团为主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使名不见经传的静板书正式列入省级首批、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名录。为了加大对静板书的传承保护力度,他和管委会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多次组织举办艺人培训班,成立演出队,积极策划对外宣传,着力扩大洛南静板书的影响力。他还将40多年来整理的千余篇书目编辑出版《洛南静板书》专辑两卷,共收录各类大小书目300多个,填补了洛南静板书从无文字史料记载的空白,也为本地老艺人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料。
近几年,洛南静板书多次参加全国曲艺展演大赛,先后赴天津、浙江、甘肃、江苏、安徽等地演出,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使世人更多地了解到洛南本土传统文化,为宣传推介洛南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说退休就该享清闲了,可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对静板书的钟爱,也没有放弃其他形式的创作。曾应商州区之邀,合作创作编排了花鼓古装戏《紫荆树下》,该剧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2014年,他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故土亲情》,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共收录大戏、小戏、情景剧、小品、表演唱、论文及民间文学等作品150多篇,达60余万字。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他对传统静板书经过思考研究,大胆创新,一是保存原生态老腔老调,供专家学者研究;二是把县内各路不同风格的唱腔进行综合优化,注入新的元素,体现时代特征;三是把过去艺人演唱的明眼瞎眼都挤眼、古板单调的表演形式,改为用眼神与乐队互动交流,说唱适当带上手势,使视觉画面更具美感。这一改革尝试,艺人们和观众都反映比原来更好听、更好看了。
退休十余年来,每逢重大节日,他都受邀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先后协助景村、永丰、四皓、灵口、石坡等镇办和城区的几个社区举办演唱会、纳凉晚会,义务编写节目单、撰写主持词等,深受基层干群好评。
吴全喜既是静板书的词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在天津、安徽、浙江等地演出时,艺人因事不能参演时,他就登台补空。今年他已年过七旬,但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编写了《扫黑除恶保平安》《众志成城战疫情》《脱贫攻坚呈亮点》等节目,先后搬上舞台。
这些年,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多次协助县关工委组织举办活动,编写小品《抢爹》《山里人》和小戏《我爱这个家》等节目,其事迹在商洛市关工委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并被评为“商洛市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辛勤耕耘缘于爱。吴全喜在群众文化的田园里,像老黄牛一样兢兢业业、默默劳作,用无数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曲协常务理事、民协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商洛市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洛南静板书管委会副主任、洛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
吴全喜数十年如一日,用执着和责任撑起了洛南群众文化的一片蓝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他用辛勤付出彰显了责任担当;作为洛南县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他用累累成果书写了人生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