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07版
发布日期:
书山有路
○ 徐曼娜

















  学书如登山,有的人投名师,得佳帖,临其意,悟其道,便攀缘而上,步步登高。有的人盲人瞎马,虽临池数载,领袖如皂,两鬓斑白,却望其项背,不得要领,始终在山底徘徊。
  书法在已脱离实用而演变为纯艺术的今天,仍旧以汉字为基础,而主宰汉字的是点画与结构的规律。汉字在创生之初是比类象形,重在取象的。《易·系辞》说字的创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作书,以字形赋予生命,吸收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将书写从笔画的基础上,推向审美的层次,超越点画与结构,规则与形体,从而指向书写本身的气质与情怀,达到人与自然相通,活化生命意象之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来若往,若愁若喜,若卧若起,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今人作书,就字写字,言其方正,虽有仙女之容,却无仙女之态,正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今人作书,如新妇梳妆,极意点缀,终无烈妇之态也。”个个呆若木鸡,形同于印刷体的方块字,失掉了艺术的意义。
  法度是每一位书家企图登上书法艺术巅峰的必由之路。有法度者可得门路,书家用笔墨技巧处理汉字点画中的方圆、粗细、长短,再通过字形的疏密、收放、欹侧和章法的虚实等外在变化来表现一种客观的物象,它是最直观的,是书家在创作时可见的,是通过“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方可做到的。
  有了法度再有思想可入书法艺术之堂奥,掌握传统的笔墨技巧是必须的,它是方法、是手段,只是书写技术到位的保障,是外在的形,而书法作品的思想意境才是书家所追求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决定着作品的品位与味道,这是作品的魂,是内在的,有思想、有味道才能留住观赏者的眼睛,是书家通过眼前的客观物象与心中的主观感悟,再用抽象的点画来体现一种意象美的形式与寓意,它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同时又传达书家的主观意念。由规则到与自然相契,再到书家书写的思想与气度,是书家综合素养的体现,他将限定的形式构成与丰富的精神内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书为心画”之境界。
  朱和羹曾说:作书要发挥自己的性灵,切莫寄人篱下。性情是艺术家登峰造极的,是书法艺术创作的表现。有人称书法是带着镣铐去跳舞,有法度但不被其束缚完全进入到心忘手,手忘法,天真自然,用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作品的意境美。在以实用为基础的过去,古人尚且能自由地发挥笔墨的特点,写出意态万千的字形,体现变化无穷的宇宙观,难道在作为纯艺术的今天,我们就无法做到吗?
  因此,依循着正确的方法,心领神会,逐步深入,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得其门路、入其堂奥、登上峰顶,收万千气象于胸臆,览无限风光于眼底,发情思新意于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