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壮心写太华
○ 何海霞

何海霞 《壮心写太华》 纸本设色 59cm×96cm 1990年

何海霞 《无限风光》 纸本设色 100cm×55cm 20世纪60年代

何海霞 《金碧写太华》 纸本设色 68cm×176cm 1994年

何海霞 《雄心壮太华》 纸本设色 96cm×72cm 1990年

何海霞 《华山苍龙岭》 纸本设色 68cm×46cm 20世纪80年代

  何 海 霞(1908—1998),名瀛,字海霞,以字行,北京人,满族。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北京。幼年从父学习书法,并临习《芥子园画谱》。1924年师从韩公典学习国画,兼学装裱、鉴赏。1926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次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员。1935年师从张大千,为大风堂入室弟子。1946年随张大千入蜀。1950年迁居西安。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1961年受邀赴中央美术学院授课两年。1981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1984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任研究员。1998年于北京逝世。
  何海霞的山水画深具传统笔墨修养,功力深厚,又饱含现代审美气息;刻画对象高度概括,又真实亲切,形神俱妙;古意粲然,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画的传统血脉。其作品气势磅礴、金碧辉煌,境界高远,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精神风貌相结合的典范。
  何海霞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代巨擘宗匠。


  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以其险峻、挺拔、雄奇而著称于世,是祖国西部一朵永开不败的奇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骄傲。
  古往今来诗人们用优美雄壮的诗篇歌颂她,书画家寄情于笔墨描述她。相传,北宋画家范宽移居太华,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而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北宋画家许道宁游太华后,见其峰峦峻美,始有意于山水,后无不称其精妙,由此出名,相国张文懿非常赏爱,作歌赞曰:“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当今,塑造华山的画家很多,但有些人一到华山就被其外表的东西迷住了,吃不透华山,他们只能看到哪画到哪,根本没有想要概括华山的精神,所绘华山软绵绵的没有骨力、性格和气魄。根子在于这些人没有理解到华山代表着陕北人的性格、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性格。画华山,只看是不行的,定要去理解她,要能感受到秦腔的味道,画出来就大不一样了。
  50年代,我来到西安后,一住就是30年。这是一个能使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地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在这里诞生,龙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多元化光灿灿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沉淀。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但从不屈服于任何挑战,他们胸怀宽阔似八百里秦川,他们坚定顽强就像高耸挺拔的华山,是他们给了我力量,是这里孕育着我的激情,使我真正领悟到中国画“以理法为主,以神趣为归,重心灵之描写”的艺术真谛。所以我画华山,意在画出她挺拔雄秀、高耸峻险的性格特征,画出她的率真。我画华山,最初用水墨,后画淡色小景局部,但总觉不够,因为我受张大千的影响很深,30年代我便拜在他的门下,尔后几年,朝夕相处,使我有机会临摹到许多中国美术史上的名画原作,奠定了我坚实的传统基础。后来我们相携入川,遍游青城、峨嵋,实地写生。投身自然且有名师相伴,这种影响的深奥之处,在我后来的数十年创作中,都是非常明显的、微妙的。总之,在大千先生的身上,使我真正领悟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人品、学识、气度、风采和艺术修养,使我内心深处,通过对比、衡量潜移默化地悟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但大千的艺术总归是大千的面貌,我要在此基础上寻找自我,就必须另辟蹊径,形成我自己的创作手法,所以后来便有了我的衰年变法,在绘画领域开掘并完善我的艺术语言。这样,我找到了突破口。后来再画华山,我就在颜色使用上有了新的方式,用大青绿金碧山水来表现华山的精神气质。虽然这都是用中国传统画法来塑造,但我的金碧更强调线,强化轮廓,强调结构。这与大千先生不太讲究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我画的都是华山的早晨,因为这个时间最能展现其真面目。用颜色去表现日出的光彩,使华山光辉灿烂,金碧辉煌,神圣而伟大。
  (彭利铭根据何海霞先生口述整理 原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2月13日 总6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