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篆、隶书刻石体系

○ 陕西国画院 张华

书法理论
    会稽刻石碑文

    张迁碑额

  我国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被认为是战国秦刻石。“石鼓文”在文体上与小篆相似,但组字不规范,不属于小篆系列。然而,从其长方形的造型、结构上多采用平行线的装饰布局、线条圆润等特点来看,它确实是秦小篆的鼻祖。
  因为石鼓文字首先写在一个相对平坦的鼓形石面上,然后经过雕刻,与钟鼎铭文的铸造相比,它简单,避免了钟鼎器多弧度的限制,更能真正保存书写笔意,因此“石鼓文”呈现出均匀分布、严谨的结构,具有强劲的笔力。刻石完成后,被长期放置在荒野中,风吹日晒,部分已经剥落,《石鼓》显得气息淳古、朴茂自然,受到唐以后历代书家的高度赞扬。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该字之美:“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从唐宋开始,学篆者,无不推崇,近代吴昌硕更从“石鼓文”获益颇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以来国家的分裂局面。秦始皇称帝后,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文字的统一。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上各诸侯国虽使用相同体系的汉字,却完全可以自行增损,边缘地区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造成字体使用上的混乱。《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无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说文字的使用是很随意的,各种繁或简的字符,异体字的并行使用,使得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的文字凌乱,明显不方便。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到了李斯等人所书的文字中,汉字的使用首次在全中国有了统一的标准。
  李斯等人的字今天已无从见到,但几乎可以肯定是用小篆书写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巡游东方,立石刻铭以赞美其德行与功绩,石刻据传是李斯所书,作为标准的小篆样板。除了东巡碣石刻早已落入海中,《之罘》其中一刻,原石丢失无从细考外,还有四块刻石的拓本有传。
  《绎山刻石》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后有多种摹刻本。《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二刻,乾隆五年亦被火烧毁,现仅存“二十九字本”和“九字本”。《琅琊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第三刻,也是仅存的秦刻原石。《会稽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的最后一刻,原石久佚,今也仅见摹刻本。
  通过对现存原石与摹本的比较,除了笔画的粗细不同之外,笔法还是相当接近的,因此综合分析秦小篆的特点是可行的。秦篆笔画线条清晰紧凑,线条圆润有力保持中锋行笔状态;直笔和曲笔交相使用,构成了一定的律动感(也是小篆中唯一可表现动感的技术动作);空间构筑以匀称、中正、严整有序著称,结字大小一致取纵势,章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严谨、有序和庄严的静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