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就知道张载。但对张载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是多年以前,我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最后一章即“总结”时,冯友兰多次谈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因而对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冯友兰的总结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从中国哲学史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能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来常听人们议论说,要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提高,就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在讲第二部分即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时,冯友兰讲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仇必和而解”。冯友兰说:“客观的辩证法有两个主要范畴:一个是统一,一个是斗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客观的辩证法只有一个,但人们对于客观辩证法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中国古典哲学没有这样说,而是把统一放在第一位。理论上的这点差别,在实践上有重大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在其后半生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篇中,对“关学”的创始人张载的哲学如此推重,让我对张载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此前和此后,我也读了不少关于张载的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是从学术的角度对其思想进行研究的,当然各有价值,但我想,应该也有一部关于张载的传记作品。最近读到了权海帆先生的新著《张载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年版),让人欣喜。权海帆先生早年写过文艺评论文章和研究著作,近年又写了多部有关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的人物传记,现在再写作为思想家的张载,既有经验,也有新的追求。
作为传记作品,权海帆先生的《张载传》写出了张载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理性世界,也写出了张载作为一个人、一个大儒的经验世界。全书选取张载人生三十个重要节点,从“问世长安”到“横渠耕读”,从“上书经略”到“反求‘六经’”,从“汴梁赴试”到“喜晤‘二程’”,从“吕公荐贤”到“辞归横渠”,从“《西铭》《东铭》”到“《正蒙》成书”,从“诗上尧夫”到“归途渺渺”,写了张载一生的行迹和心路历程,他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发展过程,包括与同时代程颢、程颐、邵雍等贤哲的交游与论道,创立“关学”等,最后又有三节讲述张载身后的尊荣以及道脉的延续与光大,全书内容丰富。张载作为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关学”创立者的伟大形象,被生动地树立起来,让人心中不由生出对张载其人的崇敬之情。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张载更多的不是以事功显世,而是以其思想著名,那么,张载那些卓越的思想在大时代和个人生命中是如何产生的,就特别引人关注。《张载传》在对传主的历史叙述中,写到了张载与时代的关系,如大宋的边患,现实的诸多问题,也写了他与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如变法的王安石等人的冲突,因现实而历史,由历史而哲学,从实践经验到形而上思考,入于佛老,反求“六经”,上下求索,思想的张载形成了张载的哲学。这样的不断形成的“思想”的火花,书中娓娓道来,不断地点亮着读者的心灵,而那些更高更亮的哲学光芒,更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权海帆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谈到他的写作追求,“这本书不但要翔实可靠地还原张载其人的精神风貌”,还要“以文学之笔,翔实地描述其博大胸怀、不懈追求、仁者之心和宇宙关怀”,“融学术价值与文学价值于一体”。应该说,《张载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的追求,这本书很重视学术性,所用材料翔实,考据严谨,对传主的思想把握深刻,阐释准确,文学性也很强,全书对传主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细察入微,写出了一代大儒和大思想家的精神风貌,文字精练,叙写生动,文采斐然。
《张载传》这样的传记作品,比纯粹的学术著作“面宽”“好看”,也更丰富多彩,相信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张载这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关学创立者的大儒风采。张载生于1020年,今年是他的一千年诞辰。《张载传》的出版,也是对这位杰出的哲学家、关学创立者的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