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朝日红荷》 纸本设色 83cm×41cm 1923年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晚号大聋,七十以后以字行。清末诸生。曾任丞尉,旋升江苏安东县令,在任一月,镌有小印“一月安东令”。后寓上海。工书法,擅写“石鼓文”,用笔结体朴茂雄健,元气淋漓,突破成规,自成一家。尤精篆刻,初学徐三庚,继法吴熙载等,并远溯秦汉印风,后获见齐鲁泥封、汉魏六朝瓦甓文字,一变而为逋峭古拙,雄浑苍劲,力沉七酣,摆脱浙、皖诸派而创立新面目。暮年苦为铁笔所累,自号“苦铁”。
三十岁左右始习画,四十岁以后示人。博采徐渭、朱耷、石涛、李鱓、赵之谦诸家之长,力主“苦铁画气不画形”“画之所贵贵存我”“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强调金石、书法入画,遂开大写意花木竹石画之新貌。作山水亦磅礴浑厚,笔法奔放自如。其绘画作品重整体,尚气势,有金石气,对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匠心独运,配合得宜。外间影响最大的是其画,功力最深的是其书法,治印是其艺术发展中又一重大成就。
吴昌硕是近代海派艺术家群体的灵魂人物,曾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艺术风尚在我国和日本均有深远影响。陈师曾、诸乐三、王个簃、赵云壑、潘天寿等皆出自其门下。王一亭、齐白石等都深受其启发与影响。在清末民初国画改良的潮流中,吴昌硕所代表的金石画风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坚定守护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