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考古成果展在陕“首秀”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7月15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七展厅推出的重磅展览:“古芮新迹——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考古成果展”,引起了文博爱好者的强烈兴趣。
  该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即“列土分邦”“小国之光”“万流归宗”,展出文物精品175组300余件,除了少量展品为“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芮国墓地出土的之外,绝大部分展品来自于“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的最新发现。此前该展览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首次在陕西面向公众集体亮相。展期3个月,免费对外开放。
  作为考古界难得一见的考古姊妹篇,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和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这两项和古芮国相关的考古发现,自发掘之日起就备受瞩目。芮是从商代晚期便见诸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个小国,与周室同源。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其国族长期出入于周王朝的政治中心。
  芮国与周王朝的关系疏远始于芮伯万时期。彼时周室东迁,对于在今渭南地区的芮国逐渐失去控制,而新兴于关中的秦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左传·桓公》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于魏。史书上虽只有寥寥数笔,却给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芮桓公四年(公元前708),秦宪公率兵攻芮,却惨败而归。为了渗透到芮国内部,芮伯万就成了秦国东进最名正言顺的筹码。史料记载,秦人在战争失利后,与周王室以及虢国组成了联军,围攻芮伯万居住的“魏”,并且生擒了他。而刘家洼东周遗址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小注解。
  刘家洼遗址作为芮国曾经重要的都邑之一,地处古代交通要冲、秦晋争锋之地,战略位置十分关键。遗址是一处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聚落,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勘查发现了长达数百米的夯土墙与壕沟设施,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内发现有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遗存等。
  刘家洼墓地迄今已发现规模不等的墓葬200余座,其中包括两座“中”字形的高等级国君大墓,各墓的规模因墓主身份差异而大小有别,随葬品规格与丰俭程度亦不同,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一处贵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会家国政治的直观表现。公元前640年,芮国被秦穆公所灭。至此,在历史舞台上,芮国先后活动了400余年。
  此次展出的300余件文物展品所体现的精髓,有鼎簋列陈、庄重典雅的礼仪文化,也有钟磬谐鸣、荡涤心灵的音乐艺术,还有金玉交辉、车辚马萧的绚丽装饰。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器具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及来自西部地域的文化特征,它们虽远不及周文化因素丰富,但工艺精湛,令人耳目一新,表明周代的封国与周边文化之间很早以来就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影响。例如,刘家洼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由此可见,刘家洼芮国遗存不但是周代封国政治的稀世硕果,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融会东西、交流南北、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证,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我们传达神秘悠远的历史信息,激励着我们共同追溯远古历史,品味悠久文明,为继续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