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艾草飘香的记忆
○ 陈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又是一年端午节,小城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艾草的味道,甜甜的、清新的、浓浓的。
  艾草飘溢起的清冽香味,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美好回忆。艾草亦称“艾蒿”,我的家乡,艾草就长在房前屋后的边角及田间地头,旧年缩根,遇春轮回,春风吹,春雨润,如丑小鸭,一转眼,楚楚动人。长大了的艾草看似小树一般,郁郁葱葱,可总是春生夏长,经霜也就枯黄萎落了,等到来年春暖,又会萌发一片,随着春深夏至,叶片如放大的菊花叶儿,青青地蒙上一层浅浅的绒毛,像裹了雾气似的显出青苍,那气息纯粹,浓浓的香味夹带着淡淡的苦涩。
  端午节一大早,几乎家家户户门框上总要插上两束艾草,让它的香气随风飘向每个角落,按家乡的风俗是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母亲还会把早已缝制好的香荷包分别挂在我们兄妹脖颈上,用五彩线缝制的荷包色彩艳丽,鼓鼓的,好几个棱角,里面装的是用艾草和其他香料打的粗粉,十分好闻,戴着飘逸浪漫。微风拂来,摇摇摆摆,散发出缕缕芬芳的香味,这些都是由母亲灵巧的双手制作出来的。
  母亲说佩戴上这荷包可以辟邪、驱病、去瘟疫的,以端午节清晨采割晾晒的艾草最有效,其香气最浓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心里深深地懂得,这物件浸透着母亲满满的爱意与牵挂,这是母亲借着节日给我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小的时候,我们兄妹有几年寄住在乡下姑妈家里,每当端午节过后,姑妈会把剩下的艾草编成长长粗粗的“辫子”,挂在屋檐下晾晒,待到夏日夜晚乘凉时,便把晾干的艾草取一束放在院子里点燃,屡屡青烟便从“辫”中缭绕而起,这浓烈特殊的香味弥漫在我们周围,熏得蚊虫不敢靠近,无数个夏日的夜晚,我依偎在姑妈的怀里聆听她娓娓讲述那些久远的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蛇精……燃烧的“艾辫”明明灭灭,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象远古的屈原,背着并不懂的《离骚》和《天问》,不知不觉便沉入甜美梦乡。夏夜轻柔的晚风,艾草淡淡的幽香,姑妈舒适的怀抱,是我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五月五”端午之时,艾草衔香,每到这天我们仍保留着母亲在世时割艾草打露水的习惯,今年也不例外,早上七点我们就出发了,山上露水很大,沾上皮肤凉凉的,很舒服。山上的小路两旁,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艾草,长得像菊花叶似的,绿中透着银灰色,有的足有一米高,不一会儿,我割了一大捆艾草,捧着葱绿的它们,一股股熟悉的沁人心脾的艾草香味扑鼻而来,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和母亲割艾草的温馨画面,纠缠着我的思绪,那是抹不去的思念情结。
  关于艾草,各种传说很多,它一直在岁月里,滋养着华夏的文明。艾草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消肿散结,利阳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过:“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艾灸疗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艾灸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用于临床,但多用陈久的艾草,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正是因为这些,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艾草,那奇特的清苦浓烈香味,混合着泥土和阳光的温暖气息以及那美好的年少时光已成为一幅画定格在我心深处,成为我铭记于心的美好怀念。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和秋兮!彼采艾兮,一是不见,如三岁兮!”“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艾草,从《诗经》《楚辞》的年代走过来,千百年来,一直就是人们心中的仙草。
  岁月悠悠,又至端午,又闻满城艾飘香,家乡的端午节就蕴藏在悠悠的艾香里,这飘荡了几千年的香味,还是那么浓郁,那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