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 185.8cm×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五代时期。荆浩是一介儒生,因为五代时政治动荡不定,他为避世乱,弃官隐居太行山洪谷一带,故以此自号。他擅长山水画,志趣高雅,认为唐代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画山水有墨而无笔,他自己要采二者之长,成一家之体。荆浩与弟子关仝被后世誉为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对两宋及元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匡庐图》《雪山行旅图》等。
荆浩并著有《笔法记》一书,是一部关于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在《笔法记》中荆浩借山叟之口提出“六要”,即“夫画之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因非笔”。
《匡庐图》笔墨精湛,丘壑巍然,林泉虚妙,气象浑伟,为中国山水画史的神品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