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前些日子,收看央视四套重播的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时,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上海市市长陈毅从国民党的七天市长赵祖康手里接过了象征权力交接的大印。忽然让我想起了汉中公路管理局院内,我居住的楼下花园里有一块石碑,高约1.5米,长2米左右,上书:功成利济。题头为:褒桥落成纪念;落款为:赵祖康。字写得很规整,可谓苍劲有力,字字千钧。这块碑的左下角有点缺损(已做了修补),整体还算完整。这块碑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记录着一段历史。
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由于地处秦岭、巴山之中,交通不便,出行十分困难,制约了经济发展,急需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经过二年的测量踏勘认证,宝汉公路于1934年底得以开工,由赵祖康先生主持该项工程。这条公路是西汉公路的延伸,从宝鸡到汉中,全长254公里。路段所经之地,是古蜀道的北栈道部分。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足见其艰险程度。赵祖康先生从选线到施工,亲力亲为,一直坚持在现场指挥。克服了气候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等困难,科学施工,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仅用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这块碑就是褒河大铁桥完工时,赵祖康先生亲笔书写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汉中公路管理总段工程队对宝汉公路进行大修,意外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一位工人在褒河大桥桥头附近整修路面,铁锹碰到了硬物,挖出一看,是一块石碑。现场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看见上面的字,知道它的价值,便将石碑运到了公路总段机械厂。我母亲曾是该厂的工会领导兼财务负责人,几岁的我常被母亲带到厂里玩,在机械厂的猪圈里见过这块石碑,当时不知道这块被当做垫脚石的石板竟然有这么大的来头。2015年汉中公路管理局搬到了滨江路的新址,便将这块碑进行了修补,并在碑身的背面刻下了一段文字,简短记录下了赵祖康先生的生平。从此,这块碑便有了新的归宿,立在了汉中公路管理局院内。
赵祖康(1900年9月1日-1995年1月19日),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城厢镇人。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著名的公路工程与市政工程专家,和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我国交通建设的三大巨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即从事中国公路的创建事业,为发展现代公路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市市政建设的领导工作,主持制定了上海市都市规划,提出了发展蓝图,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赵祖康先生曾经担任过交通部公路总局副局长、上海市代市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民革名誉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名誉理事等职。赵祖康先生热忱干练、业务精通、组织能力强,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拼命三郎”之称,是中国公路与市政建设的奠基人,还主持修建了西安-兰州的公路和乐山-西昌的公路。
如今,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建成通车,宝汉公路已被边缘化,但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沿线的群众还是离不开它,而且作为秦岭的一条观光公路,旅游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一条宝汉公路穿越莽莽秦岭,如砥似蟒,舞五百里秀色之绰约,扬南北分界线之壮美。我曾经无数次经过这条公路,常常醉心于沿途的美景。秦岭的神韵让人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公路两旁群岭绵绵长长,树木苍苍翠翠,漫山遍野的野花迎风摆舞,开得灿烂多姿。公路如一条巨蟒,一会儿盘旋至山顶,在云雾中出没;一会儿在山腰间上下舞动,一会儿又下到了谷底和小河溪流为伴。时而欢畅自如,时而又婉转悠扬;时而坦坦荡荡,时而又曲曲弯弯。沿途的景致就像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让人常常只顾得欣赏,而忘记了道路的险峻和旅途的劳累。
赵祖康先生为我们修筑了一条绿色通道,让我们的先辈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这条美到爆的公路,穿山越岭,将关中平原的西府宝鸡和陕南首府汉中连到了一起,为我们纵览秦岭美景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真该说一声:谢谢。
石碑正面是赵祖康撰写的“功成利济”。
背面碑文为: 赵祖康(1900-1995),上海松江人,历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局长;上海市代市长、副市长;中国土木工程协会副会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他主持修建了西兰(西安至兰州)公路、西汉(西安至汉中)公路、乐西(乐山至西昌)公路,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
此碑文为纪念褒桥1936年落成赵祖康先生所撰写,原立于宝汉公路旧褒桥桥头。为使赵祖康先生之风发扬光大,保护好这一珍贵公路文物,于2015年5月阴日迁移至此。汉中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