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高归彦造像题记浅析
○ 江锦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朝造像石刻流传至今者诸多,其中有造像题记的也有相当的数量。这些造像题记的书法因为风格迥异于常见之隋唐书法,所以自清代碑学兴盛以来,深受金石学家及书家的推崇,以致世人竞相学习北朝书法。这其中传世者以北魏《龙门造像二十品》最为著名,盖因其书法艺术水平高,书法风格独特,以及发现年代早、地理位置优越,名家著录赞颂等原因,深受学书者喜爱。而有些造像题记虽然书法水平很高,然因或处僻壤,或出土较晚,声名地位不显,故其书法水平未被世人所知,东魏《高归彦造像题记》即属此类。
  此题记刻于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1921年出土于河北定县,造像座为白石,题记刻于佛座四侧。共计27行,总计183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其造像主人和造像书法对于研究历史和书法的学习都很重要。
  造像主人高归彦,字仁英,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族弟,东魏时官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齐时,封平秦王,曾为辅政大臣,官至太傅,位至极也,然位高权重了就易骄纵。高归彦在权势争斗的过程中,由于地位越来越高,对于他人过于霸横,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终自取灭亡,因反叛而被捉,斩首弃市,一代枭雄落幕。高归彦事迹于《北齐书·高归彦》有载。
  此题记详细地记录了高归彦敬造此释迦像时的准确年代、所任官职,甚至所用石质为白玉石都专门在题记中记录。白玉石即汉白玉,在当时属于名贵石材,基本归皇族雕刻造像专用,而价亦甚高。从题记中“割彼资业,广採名匠”可以证明所用资财极高,并且是广泛搜罗当时名匠,所用石材、雕刻、书写必是当时最高水平。从题记中可知,高归彦时任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常州大都督,是掌握一方兵权的诸侯。题记后面有“大丞相渤海王”,则是指北齐神武帝高欢,是高归彦的族兄。高欢字贺六浑,属于鲜卑化的汉人,是东魏实际的创建者和实际掌权者,东魏皇帝只是傀儡而已。因高欢托付堂弟高岳抚养年幼的高归彦,后又授其官职,于高归彦有大恩。时高欢实际把持着东魏的朝政,所以细读高归彦造像题记可以看出,其花重金寻名匠打造此白玉造像,实为颂扬高欢,特意为高欢敬造佛像,有表功之嫌。
  高归彦造像题记最有特色的还是在其书法方面。北魏造像题记书法要么规整庄严如刀刻者《始平公造像》,要么奇崛方峻者如《魏灵臧造像》,或者多刀刻笔意,所谓金石气也。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观北魏造像题记,则唯《高归彦造像》与众不同。此题记书法写刻俱佳,并无撰写者名字,但从书法水平来看,以高归彦当时的地位,以及文中还提及当时的丞相高欢,故其书者、刻者几乎都可以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又用白玉石刻,稳重而略带北魏书风之气息,故不失北魏书风的大气、温润、自然、平整而又开启隋唐严谨楷书的先河,在北朝书法中独树一帜。
  此造像题记在用笔上法度井然,侧笔露锋较多,藏露转折体现一种高贵典雅之气,可见书者学养不俗。在具体的用笔上,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多是斜画紧结,方折有力,具有原始朴拙的雄强之力。而高归彦题记的笔画已经趋于方正,减弱了笔画的斜势,起笔更加温和,落笔露锋、藏锋并用,更接近于隋唐楷书的用笔,尤其是题记的后面三分之一部分,其笔画的书写方法,粗细长短的变化,看起来非常像颜真卿早期的楷书。也许在西魏时期,已经开启了隋唐楷书的先河。而刻者亦尽量体现笔画书写之特征,纤毫毕现,使其与北朝其他造像题记沉厚、雄浑、朴茂的书风截然不同,与那些随意自由的结体和具有直接刀刻笔意的书法更是相差甚大。此题记书写性更加突出,刀刻痕迹不显,又加之用白玉石,石质细腻,更易表现书写的特色,而少粗犷之风,多平和之气。
  后人论此书或曰与赵孟頫有相似处,细观确实在结体和用笔上有相似处,但赵孟頫是否见此题记无从考证,只属揣测。若论此记与后世相似者,则虞世南书法在结体、用笔甚至气息上倒与其有更多相似之处。虞世南生于公元558年,与此题记相距仅仅十余年,以高归彦当时的皇族地位和财力,所选书法家虽无记载,却定是当时最优秀者,这从题记中的书法也能看出来。其书法在当时社会必有极高的影响力,是一时书法风气也极有可能,而像虞世南这样的书家在当时肯定会选择最好的书法范本学习。史书有载虞世南书学智永,而从虞世南书法中也能看到智永的影子。如果将智永的楷书和高归彦造像题记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二者有相似处甚多,如题记中的“理”与智永《千字文》中的“理”结体极相似。还有其他不少字的结体,看起来也和智永的千字文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有、果、形、定、大、盈”等等,虽然高归彦的造像题记是石刻,而智永千字文是书法墨迹,但是仔细做一个对比推敲,二者有着太高的相似度。所以可以认为,在西魏的时代学习书法,应该也不可避免地受着二王一脉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已经逐步脱离了北魏时期书法的用笔方劲有力和结构古拙的特点。若通览题记全文书法亦与北朝书风不类,更多地是感受到此书法更像后来的隋唐书法。是否可以认为此题记书者也是受“二王”书风的影响,当时虽然是国分南北,但文化的交流在北朝末期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其书法意态自然、格调平和,正与此相合。
  附释文于后。 

  盖闻般若无源,慈悲有感,众生启寤,孰不尊崇,大魏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当州大都督弟子高归彦。不识过去,幸覩现世,凭缘希果,兼修将来,寂相渊微,理非可测,遂乃发此至心,割彼资业,广采名匠,琢餝妙形,粤以武定元年,岁次癸亥四月庚申朔八日丁卯,敬造白玉释迦像一躯,所显法幢常建,香津普流。帝道升平,缁素同盛。大丞相渤海王,明德弥融,庆流苗裔,家门大小,皆蒙福护,百禄盈朝,七宝曜室,男喆女贤,光显内外,与诸品类,共霑梵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