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观察
网红书店莫以卖书论英雄
  近年来,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书店迅速兴起,成为“文化地标”,也成为“网红”,吸引着人们前去打卡。2019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称,消费者造访书店、到书店打卡的热情前所未有,书店顾客明显回流。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变化不大。
  所谓网红书店“只走进了消费者的行程,未走进消费者的生活”,如何看待这种结构性矛盾,是想方设法卖出更多纸质图书,还是不再以卖书论英雄?在笔者看来,书店的主要作用,应转向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非仅仅对图书的需求,图书只是一种经营的媒介,书店要做的,是成为一个文化消费综合体。
  很显然,书店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卖出电商售书的价格。毕竟消费者具有经济理性,即使走进书店看到自己喜爱的书,也会因为价格因素而记下来从网上购买。如果书店再以图书为经营主业,必然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也是众多书店转型而走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不是消费者不看书,是书的载体变了,需求场景变了,看书环境变了。今天阅读的方式已经多样化,并不存在读纸质图书就比读电子图书收获更多的问题。或许有人说,从手机上阅读,容易出现碎片化的问题。当然有这方面因素,但这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因为同样有很多人买了纸质图书后,翻几页就束之高阁,这不同样是碎片化吗?
  进一步说,读书没有高低之分,完整化和碎片化也不应有深浅之争,这些都与人的需求有关。如果碎片化不能满足一个人的需求,他必然系统化的书来读,如果还不满足要求,则找更多相关地来读。至于读者是从网上买还是从实体书店买,那是消费者的自主权。书店真正需要做的,是把书籍当成流量的入口。所谓网红书店,不过是对这一入口的修饰,其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人来到书店。在这里,有人可能不买书,但他却会买一杯咖啡,听一场生活方式的讲座;有人可能不阅读,但从他与人的交流中,却感受到阅读对自己的重要。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熏陶与导流。
  当有人在书店参加各种文化类社交活动却因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遇到尴尬时,他便会从碎片化学习转向系统化学习,会从只满足于说个段子而转向输出一套观点。这个时候,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成了阅读的必需品。
  所以,书店真正应该承担的,是助推城市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这里,可以得到文明生活方式的熏陶,可以逐渐接受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它承载的是人们对文化的向往与想象,他满足的是人们对心灵栖息地的寻找。这里有餐厅,但是餐具的文创都与书有关,酒桌上的游戏都与诗词有关。这里有模特,你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中国五千年的服饰文化。同样是在手机上阅读,但在这个文化综合体的场景下,却有不一样的感悟。如此等等,在这里,对各种文化消费的好奇者,可能会变成爱好者,爱好者可能会变成某类文化消费的追求者,追求者可能进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作者:丁慎毅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