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1-1版:欢迎订阅2020年文化艺术报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评
第A04版:地市
第A05版:新教育
第A06版:非遗 理论
第A07版:龙首文苑
第A08版:龙首文苑
第T01版:国画周刊
第T02版:国画周刊·展讯
第T03版:国画周刊·艺坛
第T04版:国画周刊·专题
第T05版:国画周刊·专题
第T06版:国画周刊·专题
第T07版: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第T08版: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标题导航
回望长安画派(三)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长安画派(三)
1962年赵望云在作画中
赵望云 《秦岭工地》 165cm×94cm 1955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赵望云尝试用国画走向人生实践,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被称为“长安画派”的奠基人。
赵望云,原河北束鹿人,他与石鲁、何海霞并称为“长安三杰”,他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早丧,家境破落,饱尝世间辛酸,时常仰首眺望天空的云彩遐想,渴望得到理想和前途,便慨然改名为“望云”。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的资助下,赵望云与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后多次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写生,在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出一批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秦岭工地》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上有徐庶之的题跋。整幅作品层次分明,山体延绵,以水墨的笔法表现出正在建设中的工地,渠水潺潺山花烂漫,山石由远及近,尽显山岭巍峨。近景处的工人们架桥、凿石、运石,甚至一些孩童也参与其中,一辆装满建材的卡车,路旁几间简易的茅屋,无不体现出忙碌繁重的工地生活,以及那些为生活忙碌的劳苦大众。画面朴实、凝重、充满温馨……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