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挖掘中华文明时间与自然的密码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西安举办
    谢光艳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图》    倪尧/摄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倪尧)11月22日,“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在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举行。知名文化学者,中省市民协、省文联、省国学会相关领导,西安城建学院师生,陕西省国学界人士,新闻媒体400余人参加盛会。
  本次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承办。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伊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少儿委的小朋友们表演了经典诵读《老子》,展现了古典诗文中的智慧与韵律之美。随后,一曲由古琴、尺八合奏的《忆长安》悠扬婉转,深切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秦人客居他乡、望月怀远、深沉悲切的心绪。
  随后,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跃生致欢迎词,陕西省文联秘书长刘平安发表讲话,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致开幕词,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王勇超宣布论坛开幕。
  在论坛的专家座谈环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以《从中国节气看文化底色——以清明节为例》,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多重角度下的清明节,使它的文化底色更加明艳动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放先生,则着重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以及如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当代日常生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陕西省民协顾问傅振功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传承及文化价值》,深刻解读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巧晖女士着重在《微信时代的清明节——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让我们领略了“二十四节气”在新的仪式空间中是如何重构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瑾女士,带来了《江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化问题探讨》,使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民俗文化所产生的不同信仰与理念。
  论坛期间,陕西农民画家王亚娥展示了长卷《二十四节气》农事图。安塞县民间剪纸艺术家谢光艳女士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图》。每一幅剪纸和画卷都摹画了各个节气中陕西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既有农耕文化元素,又有祭祀文化元素,体现出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精妙结合。
  本次论坛的召开,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了挖掘、提炼、升华、传播。对于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优秀民俗文化魅力,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