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清绝 洗尽铅华

——谈倪云林的书法艺术

文化艺术报 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耿齐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别号甚多,有荆蛮民、朱阳馆主、净名居士、无主庵主等,亦自称倪迂、懶瓒,世称云林先生。倪云林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峰,可谓无人不晓。他的书法为画名所掩,知之者并不很多。在赵孟頫书风盛行的元代,他的书法最具个性和独创的风格。倪云林在崇尚古风的风气下,坚持自己天真率意的审美趣味,他的书法思想是与画学思想相一致的。他的“逸笔草草”的画学思想强调主体逸气的抒发,他的书法审美重情趣、重情感的表现。据不完全统计,倪瓒的书画作品,有二百六十多件。但遗留至今的只有四五十件作品,而独立的书法作品更少。所幸在其画作上,还留存一些款识书法,可以窥其书法面目、技法和神韵。
  明徐渭《徐文长集》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则说:“倪元镇书学杨义和《黄庭经》。”三家说法各有不同,道出了倪瓒书法的一些特点,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他们看到的是倪云林某一时期的作品,而不是全部。
  倪云林三十岁前,家境富裕,生活安逸,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充分吸收古代艺术精华,其家富甲一方,府上收藏的名画法帖不计其数。其中法书名帖就有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年行》、智永《月仪帖》、褚遂良《楷书千字文》等等。他多次在诗句中表达对二王的仰慕,如:“几梦山阴王右军,笔墨精妙最能文”“临池学书王右军”。他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晋唐诸名家都曾下功夫揣摩、临习,甚有所得。倪云林早年的书风遒劲、精美。张丑评倪瓒于1343年所作《水竹居图》上的题诗说:“其上诗题极精,无能识者。”又云:“元镇书法自本遒劲,旋就清婉。画品原初详整,渐趋简淡,世人但尚老笔纷披,而不知其蚤岁之精细,陋矣哉!”张丑还指出,“上方小楷题,全师欧阳率更,自非寻常卷轴之可比拟。”中年的倪云林频遭事故,兄长、继母相继死亡,兵戈满地,生活的巨变,使他思想也发生了巨变。中年的书风由遒劲精美向清婉、简淡转变。此时,他宗《黄庭内经》,以庄周齐物论的观点看待人生世事,“生死穷达之境,利害毁誉之场”。1368年,他在画跋中提出了“聊写胸中逸气”的理论,也导致了书风向更高层次发展。他晚年的书风趋于清逸、率意。梁同书说他的用笔有凌云欲仙之妙。倪云林晚年的书法意识自由的思想情感与高度娴熟的技巧相结合,自由挥洒,书写胸中逸气,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既要“天真烂漫”,又要在“法”的规范下自由抒写感情,这才是倪云林书法思想的真谛。这实际是自然天成的境界。
  关于倪云林书法的分期,有论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早期,自青少年至1349年;中年,大致从1350年至1367年;晚年1368年至1374年,即元末明初的几年。但从他绘画上的款题书法来看,这个分期似有不妥,按其书法的转变又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大约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以前,即青少年时代至四十九岁以前,其书法为稚拙期。这个时期书法特点为:字形多瘦长,纵向取势,笔画硬拙有力,顿按不明显,线条不平匀。晚期的某些特点在此时期已有呈现,如主横划末端顿按回锋,或回钩,或轻挑出锋,瘦长字外杂以扁方和方形字。但总的来说,其早期书法行气不畅,技法不够。中期,至正十五年至至正二十三年,即五十至五十八岁之间,以其画作上的题款为代表。此时期其书法特点为:字形由长势变为扁势,扁方变为主流。左轻右重的态势已显,笔力清劲,笔法渐趋圆熟,行气较为流畅。晚期,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即五十九岁至六十九岁去世,这一时期精品较多,其特点为:撇捺展逸多姿,字形扁宽,横向取势,左轻右重,上松下紧,错落照应变化多端,笔力劲健,行笔流畅,技法娴熟,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尤其是其去世前几年的书法作品,行笔从容,火气尽褪,平淡天真。
  倪云林的小楷书法最为多见,他的诗跋、画跋、书跋乃至信札,大部分以小楷这种书体为之。他书法的艺术成就也集中体现在小楷上。自从徐渭对倪瓒的书风体貌做出评价后,多被人引用而很少有人加以阐释。从取势上,倪瓒多吸取钟繇的特点,多以横向取势,字的笔画横向舒展,特别是横画微微向上伸展,撇捺两笔自由舒展,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整个字的结构以扁平为主,使倪书有一种高古之气。倪瓒的书法如其画作一样,并不拘泥于笔法的束缚,因为有了《荐季直表》的用笔特点,点画大多出锋,点画柔和含蓄,显得圆和、淳朴。但倪云林的用笔转折处用力较大,形成对比鲜明的顿挫和急转直下的气势,于柔和中显出质朴与力量。这方面他又和钟繇的书法拉开了距离,致使表面上看不出两人的联系,但审视之后又觉得这正是倪瓒得钟书之精华而又出新意的地方。
  倪云林多数题画诗跋用小楷,但他的自书诗稿四十七首(册页,凡十六幅,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是行书。倪云林是诗人,有着诗人的洒脱与浪漫,他不想以齐整、端正的楷书书体束缚他飞扬的思想,心灵的艺术形式也应该是风神潇洒的。晋人的潇洒风神主要寓于行书,此后行书高手如颜真卿、苏轼、米芾都有无法而法的神品。倪云林的诗跋,可以和书史上这些名家媲美。
  倪云林的行书不像他的小楷精谨劲拔,而是流畅清美,没有长线条的使转,也没有字与字的游丝牵连,但字中有揖让、顾盼、呼应,行与行有血脉连贯气息相通,浑然一体,线条变化多端又姿态优美,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笔致轻松,随意自适。不像楷书那样露锋有棱角。在楷书中横轻竖重,在转折处停顿加力,在行书中或粗或细,有的平稳安详,有的取斜势,使线条增加左右的动感,而又有合适的度。线条随情感的波动而增加各种的变化,书法线条的这些微妙的运动变化也就是主体抒写情感的微妙变化,因为他的自书诗稿写的是自己的诗句,因而诗的情调也影响了书写的节奏。虽觉字体大致相似,细细品味各诗的情调不同,其书法的章法、布局、线条的变化也随之变化,让人看到的是作者的情绪,体会的是世事的沧桑。
  宗白华先生说到晋人喜用行书时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合于表现他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的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倪云林超然物外,心境淡泊,不滞于物,风神潇洒,故其行书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的自由抒写成了心中情感的尽情倾诉。
  从中国书画史上来看,倪瓒在书法与绘画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他以“逸笔草草”的艺术思想,将书法用笔、书画用笔同法运用得灵活自如,开创了元末文人画的新风气。站在中国书法史的角度来衡量,倪瓒的楷书、行书独具一格,孤傲清绝,洗尽铅华,一如其高洁的人格,有着恒久的魅力。

   注释:
  1.《倪云林全集》卷六、卷八、卷九
  2.容庚《倪瓒画之著录及真伪作》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一八零页
  4.王梦舟:《倪瓒书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