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见【孔明专栏(57)】

人心不古

文化艺术报 龙首文苑
  从上学起,常闻一句口头禅:“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说“世风日下”是感觉得来的,即使各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说“人心不古”就很难拿捏,至少在我心里常犯嘀咕。“人心不古”,显然是说古人比今人好。是真的吗?我不是古人,别问我。
  古人,一曰前人,二曰先人。李白《把酒问月》,有四句脍炙人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咦,连李白也变成古人了。中国有个传统:既崇古,又敬祖。似乎是古人都好,先人都对。纪念古人,怀念先人,目的之一,就是教化人心,向古人学习。既然如此,何以人心不古呢?
  200年前,清朝人李汝珍著《镜花缘》,第五十五回云:“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读到这句话,总觉是身边人说的。500年前,明朝人王鏊著《震泽长语》,其中有云:“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也就是说今人不如古人。700年前,元朝人刘时中写《端正好·上高监司》,其中有曲云:“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裾。”元朝的“恶紫夺朱”,与今天的“劣币驱逐良币”何其相似乃尔!1270年前,唐朝人杜甫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是唐朝鼎盛时期,杜甫却拥有如此怀抱,真“人心不古”也!1905年前,东汉才女班昭作《东征赋》,其中有句:“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古人真成标杆了!2500年前,儒学始祖孔子说得更直白:“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当世礼崩乐坏,他主张克己复礼。孔子主张,被秦汉以降王朝奉为圭臬,半部《论语》治天下,其结果呢?一言以蔽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话见于明代《增广贤文》,算得上“古人云”了。若说是人心不古,莫非古人就不嫌贫爱富?宋代陈世美抛弃秦香莲,既是喜新厌旧,也是嫌贫爱富;唐代王宝钏寄居寒窑,是因为父亲在朝为官,嫌贫爱富是自然而然的;汉代卓王孙若不嫌贫爱富,女儿卓文君何必私奔相如?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嫌贫爱富算是人所共性,被代代传承了。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却是为何?老鼠是害物,人神共愤嘛!老鼠深知众怒难犯,哪里还敢“过街”?只能是东躲西藏,稍见不妙,便抱头鼠窜。但曾几何时,鼠满为患,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过街”,且大摇大摆,目空无人。公交车上,恶人猥亵女性,一车之人视而不见,敢怒不敢言。谁给了恶人这个胆?人心不古,才是根源!
  我回乡下,常听说一些咄咄怪事:奉子成婚,竟习以为常。甚焉者,有的人家“双喜临门”:给儿子成亲之日,恰是给孙子过满月之时,这种事若被孔子知道了,非气死不可!即使在几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在乡下,人是最怕舌议的,诚所谓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现在呢?哪有唾沫星子?即使有,也多半唾出去,又飞回来,等于自己唾自己了。宋人云:“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此话被今人发扬光大了,若其不然,人的顾忌怎可能越来越少了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有多少双眼睛睁着呢?又有多少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视而不见的更多!人都明哲保身了,霸道之人当然大行其道了;人都见死不救了,歹恶之徒当然有恃无恐了。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老人当街跌倒,扶不扶呢?这本不是个问题,竟成难题而几近无解。扶吧,担心碰瓷或被讹;不扶吧,怀揣良心,就不免纠结。一些人不扶,满嘴振振有词;一些人去扶,却要人拍视频为证;更多的人不扶,也不走开,宁愿围观而做看客。那扶人而吃官司的,恐怕肠子都悔青了。有一种荒谬的逻辑,演绎一种更荒谬的推理:“你没撞人,那为啥去扶人?”呜呼!浑身是嘴,咋证见义勇为?即使巧舌如簧,也说不过歪理!
  人心不古,总还是有底线的。一些人吧,钱迷心窍了,良知喂狗了。谁都知道,药是救命的,偏偏是假冒药层出不穷;食品是人吃的,偏偏是食品最让人不放心;给孩子接种疫苗不是儿戏,偏偏是有人当成儿戏了。人心不古竟至于是,说啥都有气无力了。恕不再举例,免得自己气自己。
  写于201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