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乙瑛碑》
汉《乙瑛碑》
何绍基临作
林散之临作
鲁明临作
鲁明创作 隶书是中国五大书体之一,据出土简牍记载,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秦国程邈作隶,由小篆省简变化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古称汉隶。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固有秦隶、汉隶之分,又称“隶文”“隶字”,由篆书发展而来,以辅助篆书,故又称“左书”“佐书”或“佐隶”。因汉隶取法篆书,书写中时有篆书笔意,固有篆隶不分家之说。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主笔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从战国的初定到西汉的孕育、发展期又到东汉的成熟、盛行期的400余年间,涌现出很多歌功颂德的名碑及摩崖石刻供后世参考学习,如《石门颂》《礼器碑》《华山碑》《史晨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等。
汉隶质朴自然,严整精密,不纤巧、不做作,用笔光洁、圆润、明媚、苍老、刚劲;结构平衡对称,对尺度、空间分割把握得井井有条,和谐统一,有一种雄浑的气魄,而《乙瑛碑》正是结合了这诸多特点。《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立于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此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无碑额,碑高2.6米,宽1.29米,共18行,每行40字。记载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乙瑛碑》是汉隶的典型作品之一,它除了具有其他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丽,而是吸取二者之长,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些雄强。碑文精严慎密,骨肉匀适,情文流畅,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笔沉着厚重,端庄雍容,中正典雅,诚非溢美,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苍峻朴实而不失潇洒俊逸,深具庙堂之美。
《乙瑛碑》结字中锋用笔,点画起笔处多做停顿,中段行笔遒缓,筋力丰足,波尾做一尖挑,意态爽秀。字形整体为扁方,相同笔画讲究向背,曲直平斜、重心平稳,长短大小、正侧抱背、左右高低错落参差有序、笔画排列匀整,字内空间平均,笔画左右均匀排布,近小篆之排叠布白。字形高大、上下笔画过多时,上与下的中心对齐,决不偏斜,横画略细、分布均匀,书写紧凑,比例均等;左右结构,笔画较多的轻瘦,笔画较少的略粗、疏朗;左部笔画少时,与右边持平;右部笔画少时,居于左部中间;上下左右结构相同时,长短、高低、大小、宽窄分明,结构避让得当,横竖笔画粗细不一,点画大小不一,生动活泼,各有千秋;正体字形偏斜,斜中求正、重心平稳、左右平衡,尽善尽美;字形相背或相向,笔画穿插有序,相不阻碍、背不脱离;上宽下窄的字形,上紧下松,呈倒三角形;字形笔画从中间向四周延伸时,笔画中宫紧收,形成内收外疏之势。
横画:逆锋起笔,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笔锋转势向左回提。主笔逆入平出,逆势形迹不外露。“蚕头”时而秀逸圆润、时而向上扬起眺望高空、时而向下埋头沉思、时而平整如悬崖峭壁般险峻;“燕尾”时而飞燕展翅翱翔蓝天、时而潇洒大方脱颖而出,时而蜻蜓点水,趣意横生。
竖画:起笔藏锋,转锋向下,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刚劲挺拔,起收之中时取圆势、时取方势、时取斜势,或瘦劲,或肥美。
撇画与捺画:藏锋起笔,中、侧锋兼备行笔,或直、或弧各向左下和右下伸展,撇画收笔时或藏锋圆润回收,或向左上挑起,或向右上回收;捺画向右上挑笔,形成燕尾之势,左右舒展,遥相呼应,使整体字势取得平衡,活泼生动,达到了翩翩起舞的艺术效果。
折画:一是横画行至转折处提笔,笔尖向右上然后回锋中锋向下行笔;二是横画行至转折处收笔,竖画接于横画收笔处或断,或连起笔向下行笔,转折处虽另行起笔,但笔意相连,整体结构紧收,不致散乱。
钩画:隶书中的钩画不是真正意义的钩,与楷书中的钩画不同,隶书的钩画或至转弯处,圆转向左下行笔略短;或至转弯处,圆转向左上微微上挑;或至转弯处,圆转向左运笔平出,舒展有力与整体字形和谐共存。
点画:左撇点和右捺点结合时,错落有致,形成相互顾盼之势;横、竖多点连续出现时,上下紧凑,排列参差变化,大小不一,笔画各不相同,遥相呼应、气势连贯、生动活泼。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是碑隶法实佳。”清万经《分隶偶存》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清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晚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乙瑛碑》的艺术风格对历代书法家影响甚广。清代书家金农,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精研汉隶,晚年临摹《乙瑛碑》温润平和、线条圆浑寓巧于拙,深得斯碑方正沉厚真意。书画家林散之,江苏南京江浦县人,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临此碑以瘦笔为主,兼以丰腴之笔,线质浑厚,行笔从容娴熟取汉人秀逸之韵。书画家来楚生浙江萧山人,原名稷,号然犀。七十岁把临摹汉碑视为日课,反复临习并赠送好友,他临作的乙瑛,用笔严谨,圆笔中锋,笔势生动,线条坚挺清朗,一派古逸风范。
从隶书的初定到兴盛再到后世对它的痴迷,特别是清代诸多名家在历史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者世人。而《乙瑛碑》作为隶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独有的艺术形态和线条的美感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通过临摹不断吸取总结其中的表现形式,在章法结构上讲究上下字之间宽松,左右紧凑;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在点和线的运用上或粗细、或肥瘦、或方圆、或平滑、或生涩;在墨色的表现上或干湿、或浓淡,根据书写内容和作品整体布局而合理安排,而作品整体表现形式往往和书写内容、对内容的认识、书写心情紧密相连,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隶书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着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而《乙瑛碑》所呈现出的平和、飘逸、自然、典雅和庙堂之气,正是我对它痴迷之处,吸引着我对它的不断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