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嘉陵江

茵周吉灵

文化艺术报 文旅 美食
    嘉陵江徐家坪全景
    嘉陵江源头
    嘉陵江第一湾周家坝
  嘉陵江是北方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运输通道,也是长江支流里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蜀道中最早的故道就是沿嘉陵江直通川蜀。我家住在嘉陵江边,而嘉陵江源却被东源嘉陵谷、中源西汉水、西源白龙江各执一词。
  那年,我从重庆长江边上的朝天门码头出发,沿嘉陵江寻找它的源头,终于探摸到了嘉陵江的源泉。
  从重庆进入嘉陵江水清江峡,过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后,先是从合川汇入了发源于四川黄龙雪宝顶山的涪江,接着又汇入了发源于陕川界山米仓山的渠江,到四川昭化又纳入了发源于若尔盖草原的白龙江,进入陕西略阳县两河口,又有发源于甘肃天水齐寿山的西汉水汇入,接着便直入秦岭源头嘉陵谷。
  江河之源一般以源头远、流量大、水流直来判断。而嘉陵江沿途有大大小小近百条小河支流汇入,但按远、大、直判定,嘉陵江源只能从白龙江、西汉水和故道水的源头来确定。
  从昭化西边汇入嘉陵江的白龙江,早在数百年前就已定名,况且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定论,无论从长度、流量和流直上比都略逊嘉陵江,而从四川昭化到陕西略阳县的嘉陵江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更名。所以,嘉陵江的正源只能从西汉水和故道水中确定,而白龙江只能称作嘉陵江西源。但一些四川学者认为白龙江从地图上看源长流量大,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西约7.5公里的曲哈尔登两眼泉水中,被称为“圣泉”,当地人叫“达仓郎木洞”,意思是“虎穴仙女”,海拔高度约356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4毅06忆33舀东经102毅33忆43舀;又因两眼泉水颇似一条白龙的眼睛而得名。1991年春,我曾骑自行车去九寨沟时专门探访过郎木寺的白龙江源,西偏若尔盖草原,显然与嘉陵江正源流向不符。
  《水经注卷二十·漾水》载:“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古兴州略阳)谓之两当溪水……南迳凤溪,注汉水。”《水经注卷二十·漾水》又载:“汉水又南人嘉陵道(甘肃礼县南石桥镇,公元前111年设)而为嘉陵水,世俗名之为阶陵水,非也……汉水又东南历汉曲(今陕西略阳县北两河口),迳挟崖与挟崖水合,水西出担潭交,东流为汉。”因此,《水经注》在对嘉陵江东西二源的记载中,只对西汉水作“嘉陵水或阶陵水记载,对东源作故道水或凤溪水称谓”,并没有明确记载哪一条河为嘉陵江,更没有确定哪一条河为正源。
  甘肃学者认为发源于天水平南镇齐寿山脚下坚家山村板子梁西汉水源头为嘉陵江正源,这里海拔1943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4毅20忆44舀东经105毅46忆48舀。《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况且嘉陵道有秦先祖陵。2012年我与甘肃成县学者贺朝举、天水学者王若冰齐聚齐寿山,专门探访了西汉水源。站立齐寿山,风从四面来,水流三江去,真是“嶓冢山不大不小,势压三江河垴”。放眼西南方,铁堂峡里丝流一线的西汉水在夕阳的余晖下熠熠生辉。
  宋代《方舆胜览》卷六十九《凤州·山川》载:“嘉陵江源出大散关之西,去州九十里,循城下入两当、河池。”《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凤州》载:“梁泉县(今凤县)有嘉陵江,河池县有固道水,两当县有嘉陵江、两当水。”
  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宝鸡市南清姜河是最早文献记载的炎帝故里。宝鸡学者认为,清姜河上秦岭北麓天台山为炎帝采尝百草中毒遇难安葬之处,自古以来就将与之背靠背的秦岭南麓东峪河上代王山南侧大南沟取名嘉陵谷,是为嘉陵江正源。嘉陵谷海拔231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4毅10忆21舀东经107毅01忆45舀。
  我曾三次深入秦岭探访嘉陵谷和炎帝陵,登上主峰天台莲花顶,三峰排空,石莲映天,人称“三味出奇花”,为宝鸡古八景之一;尤以炎帝沐浴过的九龙泉和神农祠、烧香台、伯阳山、炎帝骨台寝殿、老君殿、玄女洞最为著名;这里还有炎帝时期的“日中之市”和汉代诸葛亮北伐时的煎茶坪等遗迹,古色古香,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清雍正年间《重修略阳县志》载:“嘉陵江,县北一百二十里,即白水江,源分大散关分水岭之南,经东河驿、凤县,至徽县,由白水江合青泥河,至广元入蜀。”因此,早在300年前嘉陵江源就已确定在秦岭嘉陵谷。
  仰观中国地图,从秦岭嘉陵谷到重庆朝天门的嘉陵江是一条最直的直线,而其他支流都偏离了这一主干,况且嘉陵江从略阳县到凤县直线100多公里河段大多都盘回曲折,其河流长度大约是直线距离的三倍。因而,嘉陵江源无论从地理和历史上研,探究均应以秦岭嘉陵谷为正源。
  因此,2011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确认嘉陵江东源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嘉陵谷为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