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浅谈秦腔文化溯源及现状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文艺工作团 贺海军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亦称“乱弹”,并以独特的地貌风格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据王绍猷《秦腔记闻》记载,“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秦腔不仅广泛流传于西北五省,也对后世各地出现的包括京剧、河北梆子戏等在内的不同种类戏剧形式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腔被誉为“百戏之祖”。在语言上,秦腔开创了板腔体语言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成对的上下句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唱、念、做、打的演出形式,给予了戏剧演员和剧作家充分的发挥空间,使之较其他剧种而言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在音乐结构上,秦腔所开创的梆子腔结构在上下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板式(即节拍)的变奏,形成节奏、节拍、旋律的变化,从而构成一段完整的唱腔或一出戏。在音乐表现上,秦腔的唱腔分为趋向于欢快明亮的花音和趋向于悲怆激愤的苦音,在伴奏形式上以板胡和月琴为主。从声腔上讲,秦腔来源于陕西民间音乐与说唱艺术,其形成以陕西语音为基础,而关中语音更是被奉为“正音”。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古秦地,即现在陕甘一带,尤以西岐(今岐山)和雍城(今凤翔)为核心。随着陕西商人开辟商路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秦腔的影响范围已然辐射了大半个中国,对于京剧、汉剧等发展,秦腔也间接地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秦腔的表演艺术在汉代百戏中就已有所体现,而唐代梨园的设立更是丰富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唐宋元明的几代传播,秦腔在清朝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那时的秦腔一度成为了戏坛盟主,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三次进京,轰动京城。而通过“花雅之争”,秦腔更是流传于全中国,甚至一度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况。
  民国初期,陕西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改良戏曲”的影响下,率先成立了“伶学社”,后更名为“易俗社”。与此同时,随着三意社、觉民社等秦腔班社的成立,推动了戏曲的改革浪潮。同时,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破除封建性质或是塑造古代英雄发扬民族气节的剧本,例如《三滴血》《软玉屏》《鸳鸯阵》等。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编演新秦腔宣传新思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秦腔的发展依旧顺风顺水,尤其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设立,使得大量的优秀剧本、大量的优秀演员在那个时代涌现出来。十分可惜的是,“文革”的到来中断了秦腔蓬勃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后,面对剧目老化、演员老化、观众老化的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振兴秦腔”的口号。进入21世纪,秦腔再次唱响在人民心中,随着艺术节的创办和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了秦腔的发展。
  由于外来多元文化的碰撞,在当今时代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秦腔的态度较为冷淡。作为陕西人,我们都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对秦腔文化艺术的振兴发展上,政府部门应大力开展“秦腔进校园”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秦腔。
  虽然,秦腔已经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繁荣时期,但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将会一直流传。可喜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陕西的文化艺术将会借助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逐渐被世人熟知,进而走向世界,这无疑对秦腔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