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榆林市榆阳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
  从今年春节期间榆林榆阳区各类活动吸引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到4月份榆阳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招商引资项目关于文化旅游签约金额14.4亿元,再到“五一”小长假期间榆阳区4天共接待游客42.3万人次,超1.51亿元的旅游收入,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光辉灿烂的历史铸就了中原文明,壮丽的塞北风光,也为榆阳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榆阳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狠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旅游活动宣传,加强旅游扶贫和招商引资。2018年,成功创建2个3A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成功创建了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市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多层次消费能力释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树立特色文化地标 铸造精品文化工程
  电影《东邪西毒》中的大漠孤烟、黄沙蔽日、绿树成荫、桃花流水,这些美景让无数影迷神往已久,而这奇特的沙漠风光,就源自于榆林红石峡。近年来红石峡生态公园连续举办大美榆阳节系列活动,各地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陕北民歌博物馆,于2018年5月23日开馆,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歌音乐博物馆,这标志着陕北民歌有了自己的家,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仅2018年,陕北民歌博物馆就接待了来自国内外参观者10.5万多人次。
  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这座位于榆林城东南的“桃林山庄”的纪念馆,历经风雨侵蚀,加之缺乏保护,旧址没入沙土之中。2014年,榆阳区启动恢复修缮“桃林山庄”工作,历时四载,还原旧址原貌。如今,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已成为榆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的一张重要的“红色名片”。
  赵家峁村位于榆阳区南部山区的古塔镇。2013年以来,赵家峁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为主题,打造集休闲农业、时令水果采摘、水上游玩垂钓和旧农居体验为一体的近郊旅游村,真正做到了“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原汁原味的陕北黄土高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赵家峁村实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文化旅游景点以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当地民俗或特色产业等为特点,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影视等“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业态,成效显著。
  发展“旅游+”融合业态 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融合发展业态,不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利用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实施“旅游+项目”,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融合,在建设生态公园、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等项目时赋予旅游理念,建成景点或景区。实施“旅游+活动”,融合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开展各类研学旅游、群众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充分利用“丰收节”等特色节庆,做大、做强大美榆阳系列活动。实施“旅游+商贸”,对宾馆酒店、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经营等进行积极引导、规范化管理。开发具有榆阳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在古城和重点街区打造小吃街、旅游商品专卖店、休闲街区等。实施“旅游+康养”,依托榆林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寨洼村等民俗文化村打造中药养生、中医保健等康养旅游业态。实施“旅游+扶贫”,对具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等途径脱贫致富。
  创建文化旅游活动 树立“大美榆阳”品牌
  2019年,榆阳区将承接全市“一核两廊四区”的文化旅游总体格局,抢抓“一带一路”和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建设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按照榆阳“一城一廊两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重点打造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和大美榆阳品牌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整合资源,统筹安排,重点在传统节日开展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策划组织“过大年”“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故事”“长城越野”“三花一叶节”“乡村音乐节”“农民丰收节”等40多个大项、100多个小项的大美榆阳品牌文化旅游活动。
  文化艺术报通讯员 黄震 记者 刘燕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