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丝路”申遗成功5周年陕西做了什么?
    陕西文物事业新成果暨文创产品展亮相丝博会
  6月22日,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成功5周年纪念日。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该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重大成果填补了陕西27年来没有新增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成为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大突破。
  5年来,陕西不断加大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遗产监测报告,努力提升展示服务水平,同时编制了《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成立了“丝路”协调委员会秘书处。
  50多项工程展示真实“丝路”起点
  5年时间,陕西7处遗产点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保护维修展示工程50多项,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大佛寺石窟大佛窟渗水治理工程、明镜台加固维修工程、丈八佛窟檐保护工程等;完成大雁塔1-6层塔檐养护工程、小雁塔白衣阁屋角维修工程和慈氏阁保护维修,开展兴教寺塔和张骞墓本体保护;实施未央宫遗址直城门内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2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丹凤门遗址加固工程、含元殿东过水涵洞保护展示工程和大福殿及西北城角区域遗址展示提升工程等,向世界展示陕西真实的“丝路”起点。
  遗产点建立较为完备的监测工作制度和监测平台,根据“申遗”文本主要监测指标对本体保护、文物环境、遗产安全、影响因素、管理保障、开发压力、环境压力等进行监测。监测数据显示各遗址点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加强遗产日常监测工作的新型技术引进,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测,运用仪器设备对影响和潜在影响文物本体性因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为遗产地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
  逐步完善展示阐释系统。对未央宫遗址区标识牌进行维护更换、补充木质说明牌120块、更换长乐宫4号5号6号建筑遗址标识系统;依据考古资料对大明宫遗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实施地表模拟展示从而体现遗址整体格局,完成含元殿东过水涵洞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善大雁塔网站建设,在塔室一层放置两台多媒体触屏;开展小雁塔展示标识系统改造升级工作,完成“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标识设计方案”;完成“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旅游展示平台建设方案”、虚拟全景漫游系统、景区数字导览系统安装使用。各遗产点运用多维宣传平台增强对外宣传力度,极大地拉近公众与遗产点间的距离。
  编制《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成立秘书处
  编制完成《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包括“丝绸之路”拓展项目、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等全省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遗产点共15处,该规划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019年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石峁遗址是陕西从发现到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用时最短的项目;汉唐帝陵横跨陕西3市11县区,核心区总面积达23000余公顷,18座唐帝陵贯穿关中盆地长达150多公里。这些遗产点被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将强化陕西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是一项跨国项目,协调工作在申报中占有很大比重。2009年11月“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15个国家近60名政府代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学者出席,成立“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秘书处,承担中哈吉3国工作组秘书处、4省11市合作保护“丝绸之路”遗产联盟秘书处等任务,组织召开学术交流研讨会和工作会,促进各遗产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申报工作和列入后各遗产点间的交流和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文物展、对外文物考古成效显著
  5年来,陕西举办出入境展览45个,组织赴11个“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展览24个、引进展览21个,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利用陕西“文物名片”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陕西文化遗产图片展”,这是陕西首次与中亚国家举办展览;2017年6月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国家元首参观展览;2018年8月在斯洛文尼亚举办“明万历皇家金器展”,这是陕西由非国有博物馆主办的交换展览;2017年11月陕西联合哈、吉在香港举办“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的“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2018年5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引进“17耀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同年7月该馆引进哈萨克斯坦“珍宝艺术展”;2018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引进“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这是哈萨克斯坦珍贵文物首次在陕西展出。
  陕西发挥文物保护和考古技术力量赴中亚国家开展考古并推动跨国协作。2015年陕西与哈开展拉哈特古城遗址考古合作,与哈文化体育部签署“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备忘录”。2016年与哈签署“联合事务合作备忘录”,就该国拉哈特古城遗址考古研究事项达成共识;2017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察团赴吉开展考古合作,签署考古合作协议,对该国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10座古代城址进行调查;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对整个红河古城遗址进行精确测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该国的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
  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天水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国拉巴特一号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习主席在访乌期间专程会见了西北大学考古队员。
  2015年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派出4批专家赴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参加“博物馆展品保护修复讨论会”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2016年陕西省文物局承办省政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省考古研究院分别与乌、哈、俄等国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2018年5月陕西发表“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申遗”促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2018年9月陕西省文物局主办“2018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暨展览”。
  在陕西省文物局倡议下西北5省区文物局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形成文物保护修复与传统工艺合作长效机制和科学研究传承机制。2016年9月在西安召开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大会通过“友好联盟章程”,出版《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大会论文集》;2017年9月在西安举办第二届友好联盟大会、友好联盟“丝路”文化精品展和玉雕精品展;大唐西市博物馆与“一带一路”15个国家的21座博物馆建立友好馆关系,会员增至65家,涉及沿线16个国家,举办出入境展览5个,“友好联盟”被纳入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建设。
  如今,“丝绸之路”遗产已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典范,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力量。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