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榆林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靖边县文工团 李青艳 陶云

文化艺术报 理论地市
  由于厚重的黄土高原历史和特殊的地理原因,陕北饮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底蕴深厚,区域特征明显。目前陕北榆林的饮食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陕北榆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是很高。
  一、陕北榆林文化与饮食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首先得从饮食文化谈起,陕北榆林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过去这里的土地荒芜贫瘠,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只有在过年过节才能吃个饱吃个爽,贫瘠多灾的黄土地没有丰厚的物品馈赠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有的只是无法填饱肚子的杂粮,土豆、大白菜、南瓜、荞麦、红枣,但是凭着陕北人的勤劳、聪明和善于创造,制作出了许多经典的食品菜谱。
  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出丰盛的饭菜,如:过年必备的黄软糜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可以油炸为油馍馍、糕角角,也可以炖土鸡蘸糕;洋芋做的粉条:可以做羊肉粉汤、羊杂碎粉汤,炒猪肉翘板粉、羊肉炒细粉等等;端午节做的软糜子或软大米粽子;清明节做的面花,可以是各种人物造型,也可以为各种动物造型,无所不能;玉米、黄米面做的摊黄;中秋节做的月饼(寓意圆圆满满);过生日吃荞面羊肉饸捞、炸油糕(寓意长寿高升)等等。用杂粮做的黑粉、荞面麻辣肝碗托、凉皮、圪坨、搅团、杂面抿夹、芊芊饭、洋芋叉叉等现在都成了大都市杂粮食府的主打产品。杂粮酿造的米酒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饮品,而且所有的食品,从种、收、磨、加工成食品,都是每家每户自制完成。特别是石磨加工出来的米、面、糕有着特殊的农作物香味,与机器磨出来的面有天壤之别。陕北榆林的食物虽然品种大同小异,但味道却各具特色。
  陕北人天性纯朴、善良,互赠食品由来已久,无形中形成了食物烹调竞技的氛围,互相取长补短。食物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妇女的形象。另外,陕北农村一个村几乎都是本家,走到哪做到哪、吃到哪的习惯并不奇怪。特别是每年春节后,亲戚们相互走动去拜年,走到哪一家哪一家的主人就会将家里最好的年茶饭拿出来招待客人,是一年当中食材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的,以此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女主人的聪明能干,所以食品越做越精,品种也越来越多。饭后,男人们往往要小酌一番,划着拳,唱着信天游,女人们往往谈论着自己独创的美食,相互交流着,一派和谐的景象。陕北榆林绝大多数的食物往往取其谐音、形状、寓意祝福人们吉祥幸福,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饮食文化。
  二、陕北榆林信天游与饮食的渊源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甚至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如:“六月的花麻沾上灰,想你想的跟上鬼”“白天想你沙梁梁上站,黑夜里想你胡盘算”“荞面三棱麦子尖,相思病害在你跟前”等等。
  陕北榆林情歌产生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生动鲜活地反映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说明情歌来源于生活,特别是来源于老百姓的饮食生活。
  把谷物、野菜和家常饮食与爱情联系起来,这既有男女青年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情感寄托,又有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生活习俗和地域文化所蕴涵的深刻寓意。拿比喻最多的荞面圪坨来说,它是陕北特别是榆林地区群众最喜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圪坨浇上羊肉臊子汤,其味鲜美无比,所以有了信天游“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以此比喻男女青年忠贞不渝的甜蜜爱情,类似的还有“蒸了块米糕热乎乎,我与情哥哥不分手”、“白面条条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陕北人爱吃油糕,吃糕含有喜庆、吉祥的用意和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面条寓意久久远远,长久的意思。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它色泽黄亮,酸甜适度,口感醇绵,回味悠长,带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因而很受群众喜爱。试想,在订亲时,两恋人面对面而坐,吃油糕,喝米酒,决定终身大事,“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将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至于情哥哥想念情妹妹,那滋味儿就如同“豆角熬蔓蔓(蔓蔓即土豆),我要和你好成一团面染染(染染即黏的意思)”令人久久地思念回味。总之,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是在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家乡饭菜中孕育和产生出来的,其感情真挚、淳厚也是因为家乡饭菜的朴实无华和美味可口。以自己喜食的饮食去衬托和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既能显示出一种质朴、一种韵味和一种美好的境界,更能表达出一种真诚、一种企盼和一种爱慕的心情。
  饮食文化是以饮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饮食在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奠定了饮食文化内涵的深厚根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点和习俗风格。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情歌与老百姓的家常饮食相融合,以食寓意,以歌传情,将一种物质生活的需求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爱情追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
  三、陕北榆林饮食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陕北榆林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很多。每到腊月,县城和大一点的集镇比以往热闹了许多,乡土味、年味也浓了许多,市场繁荣,物品丰富,不仅有自产的农产品,而且还有南方的水果、整车的工业产品也在此销售。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市场上换回过年的所需物品。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农家自制的年糕、黄馍、花馍、米酒都由商家成批量出售,难能可贵的是农村有些年轻人开始在网上售卖,但还是不成规模。难怪,农家门前的碾磨大都闲置。儿时为筹备年饭在碾磨旁蹦蹦跳跳等待好吃的的快乐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
  现如今,家中的年饭更是简单,本来每年都要做上几天的年茶饭如:炒熟米、制浑酒、做豆腐、蒸馍馍、炸油糕、炸油馍馍、漏粉条、杀猪等等,可现在,有的人家的年饭从饭店定制到了结伙出门旅游,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只剩下吃几顿象征性的饭菜,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内涵进一步淡化,难怪许多人觉得过年没意思、无聊。
  随着时代的发展,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陕北饮食文化在新时期如何能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均衡,身体的健康已经成了都市人关心的首要问题,杂粮食府在都市随处可见,陕北榆林小吃在大型宴会上出现也并不罕见。但离开养育它的土地,也仅仅只是食品而已,文化内涵荡然无存,确实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一大损失。所以如果能够在本土发展,一是能使陕北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二是可以带动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陕北的煤、油、天然气的开发正好成为发展饮食文化的契机,也可为旅游文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家乐、社区服务或者不失为很好的发展载体,其实袁家村的特色饮食小吃经营方式,可以作为我们传承陕北榆林饮食文化的一个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