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奢品”一词,源自于美国中产阶级,英文为“affordableluxury”,意思是“买得起的奢侈品”。奢侈品意味着高价格、高品质和非必需等意思,本身就是主要针对收入而言。既然“买得起”,那也就不是奢侈品。可见,“轻奢品”一词本来反映的只是一种很平常的消费观念,无非是提醒人们适度消费。后来,原MichaelKors公司中国区总裁李达康跳槽到MK公司之后,利用了美国人口中的“afford原ableluxury”一词,将MK公司生产的带有轻快活泼风格的奢侈品简称为“lightluxury”,中国人将这个词译为“轻奢品”。
乍闻初见之下,“轻奢品”以及由它衍生出来“轻奢主义”这两个词都让人困惑:“轻奢主”——究竟“奢”还是“不奢”?怎么才算是“轻奢”?百度了一下,却发现网页上都是“轻奢品”的广告。仔细看了看,总算是有点明白了。
首先,“lightluxury”这个词作为一种商业创意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并不好。“light”或者“lightly”这两个词都强调重量轻,也带有轻快的抽象意义,这不算大问题。但是“light”或者“lightly”针对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时有贬义,有“轻率轻浮”的意思。如果用“slightlyluxury”则有“悄悄地”的意思,有“静谧优雅”的小资感觉,或许会好一些。
其次,“轻奢品”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似乎定位模糊。“轻奢品”这个概念想要传递的产品信息主要应该有两个:一是“这确实是奢侈品”,二是“这是价格可以接受的奢侈品”。实际上,网上的轻奢品牌基本是服装、挎包、化妆品等,这种“轻奢品”供给充足,经常滞销,质量也未必好。换而言之,“轻奢品”根本不是奢侈品。这个概念设计看似精巧圆滑,但联系到最近奢侈品市场的不景气,便显出其中的尴尬。
再次,如果说“轻奢品”是一种营销策略,那么“轻奢主义”则是商业集团与特定消费群体相互“合谋”(这个词有点严重,但没有更好的词替代它)试图塑造的一种生活理念和时尚。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更希望推销的是一种“有能力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商品。“生活方式的消费”必然要针对特定人群。如此以来,“轻奢主义”便会成为一种特定人群的亚文化现象。但是就当前来看,“轻奢主义”作为针对小资而试图塑造的一种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其文化影响力还非常有限,并未成为一种商业话语权。英文中没有这一“专用词语”。一般而言,英文中的“某某主义”是在名词后加上“ism”这一后缀来表示。但“轻奢主义”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商业术语,也不是什么系统的“主义”或者思潮,或许,我们可以建议使用“slightlyluxurystyle”这一词语来描述它。
最后,在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商业传媒总是试图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总是要追逐甚至引导、塑造时尚的。在此过程中,它会表现出一种“移风易俗”的力量。至于时尚本身的品位,并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内。制造并渲染“轻奢主义”这一概念的传媒自然是想与“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拉开距离。但当消费者见到现实的“轻奢品”,并将“lightluxury”与“affordableluxury”联系在一起时,这一目标便落空了。
想起麦克卢汉近70年前在《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一书序言中的棒喝:“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人耗尽自己的全部时间,只求能打入集体的公共头脑。打进去的目的是为了操纵、利用和控制;旨在煽起狂热而不是给人启示,这就是他们的意图。”他说得是广告和娱乐,其实适用于所有商业话语。他把作为商业话语权载体的现代媒介比喻为暴君,警谕世人被媒介奴役的危险处境:“如今,暴君搞独裁不是靠棍棒或拳头,而是把自己伪装成市场调研人。他像牧羊人一样用实用和舒适的方式,把羔羊赶上崎岖的小道。”“轻奢品”和“轻奢主义”的发明者似乎也有这样的意图,但做得并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