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广场中央,刘志丹将军雕像
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保安革命旧址
志丹县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陕甘的水,陕甘的川,
哪一条山路没走过刘志丹!
冬穿老羊皮,夏穿粗布衫,
白羊肚手巾头前挽,普通的庄稼汉,
一心闹革命向着井冈山,
组织红军游击队,领导穷人把身翻。
热爱毛主席,丹心情一片,
为国为民建奇功,英雄事迹唱不完。
这首歌唱的是英雄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时牺牲。同年6月,中共中央将他的故乡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志丹县曾被列入国定贫困县。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依托石油能源开发实现快速发展,之后连年跻身陕西十强县。
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影响,志丹资源型经济问题进一步突显。如何转型持续发展,是领导班子苦苦探索的头等大事。
志丹县进一步破除“仅靠石油一条腿走路”“单纯依赖本级财政发展”“花钱大手大脚”“守摊子混日子”等思想,切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力稳油增气,强力推动工业转型,主攻苹果产业推进农业转型,做大文旅产业,聚焦精准扶贫,主抓项目建设,注重生态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切实改善民生,深化重点改革。
红色研学游、志丹足球是名片 在志丹,保安革命旧址、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刘志丹故居等20多处红色景点,无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光荣历史。其中保安革命旧址、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这里更是拥有浓厚的黄土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现存龙山文化、秦直道等遗迹760余处。
志丹县近年来依托生态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着力打造“四大公园”,即洛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九吾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河县城过境段南北长约14公里的湿地公园,以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抗日红军大学等为主的遗址公园,加快培育红色游、生态游、休闲游等旅游业态,助推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7年志丹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今年,志丹完成综合晚会《刘志丹颂》,展现红军长征精神、刘志丹革命精神、群众对革命领袖毛泽东敬颂之情以及广大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向往等等,使志丹深厚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内涵成为以游促教的爱国主义教育鲜活样本。
志丹县启动县图书馆加挂鲁迅图书馆标牌申报工作,配合县委组织部完成“红都故事会”“长征故事会”“刘志丹故事会”的创作及演出工作,推出《一碗剁荞面》《镣铐丹心》《梢林月》三部黄土风情文艺精品小戏,完成刘志丹音乐会、大美志丹音乐会、长征组歌音乐会、“保安之声”原创音乐会的排练工作。
志丹近年来对体育教育的注重也值得一提,尤其是“志丹足球”,在国际、国内赛场中夺得数十项冠军,已经成为志丹县一张亮丽的名片。2014年3月志丹青少年足球队赴德国交流学习期间,受到正在德国出访的领导亲切接见并寄予厚望。志丹县目前正在建设集红色教育、文化旅游、足球培训、赛事承办“四位一体”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城镇发展新高地。不久前“长寿·读者杯”门球挑战赛在志丹县圆满落幕,这是志丹县首次承办的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
以苹果为主,突出抓好现代农业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面环山地形起伏,两山夹一川,境内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总耕地面积68万亩,土壤疏松,耕作性能良好,气候和区位优势使得这里的山地苹果远近闻名。
全县苹果历经10年发展,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亿多元,目前面积达到30万亩,今年挂果面积达到11万亩,产量达到7.12万吨。如今,几十万亩优质富士苹果依青山、傍新村,镶嵌在一片片肥沃的山地里,分布在一道道山梁上山峁上。
志丹县坚持围绕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突出抓好以苹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7年动态调整后,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1户,除去五保户256户,发展产业的共有1016户,产业覆盖率98.2%。其中发展苹果产业的贫困户有739户5491.58亩,产业覆盖率73%。
在苹果产业扶贫工作中,针对贫困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劳力或身残智残”等现实问题,通过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涌现出一批带动农民增收的新模式,为全产业链增收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义正镇阳洼河村属家湾组初步形成了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党员+群众+精准扶贫户)+N的发展新模式。
整合文化资源,活动惠及数万人
志丹县大力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成立了文化服务平台,围绕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及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成立了群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文明演艺4个传播中心,广泛招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退休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组建了红色文化、国学传播、非遗传承、广场舞、民间说唱、文明演艺等21个“文化轻骑兵”志愿服务分队,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从大型陕北信天游歌舞剧《挂灯笼》《兰花花》到《陕北汉子》《岁月拴马桩》,一件件优秀作品从这个小县城走向大舞台。
先后精心编排创作歌曲《脱贫路上加油干》、小品《乡村趣事》《换个活法》、陕北说书《扶贫政策就是好》《好光景忘不了共产党》《扶贫路上大步跨》等一批文艺作品。
县文化部门积极发挥文化“扶志”与“扶智”的作用,通过政府扶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及文艺扶贫巡演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组织县内文艺团体到基层开展文化下乡暨扶贫宣传工作。截至目前,此项活动已开展120余场,惠及群众数万人。
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央要求,在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县区率先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全国选定50个县市开展试点,其中陕西延安市延川、志丹两县被选为首批试点县。10月31日,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11月5日,是志丹县首个文明实践固定活动日,县文广局组织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的“文化轻骑兵”志愿服务深入乡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宣传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还将在每个月的文明实践固定活动日、节假日,开展广场舞、大秧歌、陕北民歌、二胡、笛子、文艺创作等培训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义演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农户,让文明演艺、传播培训惠及全县老百姓。
志丹县成立县镇村三级组织机构,在7镇1街道1社区服务中心和4个便民服务中心,设立“1365”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点),设立5个县级文明实践基地,建立15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500个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主题,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惠民、科学普及、全民健身、融媒体六大服务平台,组建万人志愿服务队,全面发起“多彩志丹”行动计划,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立足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树新风,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志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狠抓理想信念、乡风文明、经济民生、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长效常态七大工程建设,举全县之力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发起总攻。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全国文明城市,志丹县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止息。
“十三五”期间,志丹县突出资源型县域深度转型的发展主题,大力做好现代能化强县、文化旅游兴业、特色农业富民三篇文章,实施稳油增气强县工程、山地苹果富民工程、园区项目建设工程、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生态宜居建设工程、文化产业繁荣工程、公共服务均等工程、科技创新应用工程,将志丹建设成延安生态红色旅游新高地、陕北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能化集聚区、全国著名的少年足球活动基地。
县城广场中央,高大雄伟的刘志丹将军雕像,是老百姓永远的敬仰。勇敢拼搏的志丹人民将以此为荣,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更多力量,打造志丹的风骨和辉煌!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