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文学作品的年选编纂工作已经悄然启动。当前的文学作品年选在发挥“选学”功能的同时面临着一些问题。文学年选的编纂不应野蛮生长,自身的责任担当不可忽视。
当前,文学作品年选的版本众多,不少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己的年度文学选本。不同版本的文学年选收录的文章鲜有相同,对优秀作品的共识性认可不足。此种现象固然有助于不同新作的发现,有利于新人的成长,但却与“公平客观推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的编选追求相冲突。同一体裁的年度文学选本,如果彼此收录的“最佳”“最优”没有共识,说服力、影响力和阅读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经典对应的是稳定的价值,指经久不衰的典范性、权威性作品,是一门学科精髓的体现。经典规范着人们的认知,不少人认为经典是“过去式”,与当下无关,但每一个时代都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经典。历史上就出现过孔子删诗、唐人选唐诗、宋人选宋诗等现象。文学年选虽然不能直接将作品经典化,但可以增加优秀作品的曝光率,提升作家和作品的活跃度,进而为后世发掘优秀作品提供参考。当前中国文学作品的数量蔚为大观,同时代的文学选本如不能发掘出优秀之作,后人很难通过知识考古式的研究为这个时代塑造出经典。事实上,今天被认可的经典作品,在它们产生的时代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经典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优秀的作品在其产生的时代多数已经被发掘。就文学年选的编选而言,发掘出优秀作品的价值,将之呈现出来,进行经典化塑造,是编选者应该恪守的准则。
文学年选是作品的再发表或出版。较之最初的发表,遴选的要求更为严苛。收录不同写作追求或创作主题的作品,意味着对某些创作倾向、风格流派的赞赏,对文学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文学年选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作品好不好、为什么好,择取优良的过程就是编选者识见的呈现。一些文学选集通过“序言”“评点”等形式传达编选者的见解,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文学年选的编纂还要有历史化意识,尽可能地扩大编选范围,发掘出能代表时代的优秀之作。选本的批评视角,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未必认同,但撰史意识的有无是选本能否经得起检验的重要因素。编选范围的扩大是追求客观的体现,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一个作品重不重要以及为何重要的问题,是文学历史化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中,文学年选的编选者要传递出自身的价值倾向。人文的发展,价值是核心。宋人真德秀在编选《文章正宗》时更多从经世致用、礼制道德、崇经尚古等层面收录作品,以期在重视文章实用性的基础上让维护国家主权的认识深入人心,凸显“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使命。发现和呈现优秀作品的过程,是传递优秀作品价值和精神的过程,更是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的过程。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是灵魂,一切形式都是传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文学年选的编选不是做“拼盘儿”“杂拌儿”,反映时代精神追求、体现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应优先关注,借此传递时代的正能量。
“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文学年选的编选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彰显编选者好恶和趣味的同时不能忽略时代特点和历史化的诉求。一部好的文学选本应该在审美追求的基础上,传递出价值引导。正如鲁迅所言:“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这就是说,文学年选的编选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文以载道”是我国文艺的重要传统,文学年选的编选不能仅仅受经济利益驱动,更要有责任追求和使命担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