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史上的悲催角色

○ 李子白

文化艺术报 副刊
  四位享有贤名银发皓首的老人,能够左右政局,以致中国历史的强人刘邦在继承人问题上踌躇再三,犹豫不决,最终没能按自己的意愿废立,被四老忽悠蒙蔽欺骗,进而使西汉的历史得以改写。这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其中商山四皓扮演了悲催角色!
  商山四皓,即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周术(字元道,号甪里先生)、吴实(字子景,号绮里季)、崔广(字少通,号夏黄公)四位。据商山墓园《商山四皓简介》碑载“四皓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四人因避乱而隐居商山,采食商芝,栖身洞穴,有《採芝操》流传后世。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雉用张良策,令盈卑词安车,招四皓伴游。刘邦见后认为太子有德望,且羽翼已成,遂打消废立之意。”此碑文回避了四皓在太子废立中的深度介入和公允、尘俗与否的评判,却也证实了四皓在太子废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史实。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如意类我。”孝惠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被刘邦认为“仁弱”,不像自己,从后来在位七年,被吕后所左右的史实看,刘邦的判断是准确的。那么,刘如意如何聪颖,颇得刘邦欢心,以致刘邦认为特别地像自己?未考。但想废刘盈立如意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段历史——《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较为翔实的记录:“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于是派自己的二哥建成侯吕泽劫张良,讨要对策。张良虽表达了刘邦“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的作难之意,终还是给出“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的计策。果然,在卑辞厚礼之下,“四人至,客建成侯所。”不仅如此,四人还为刘盈出谋划策。汉十一年,黥布叛乱。刘邦因病准备派太子刘盈率军前往平叛。四皓相商后向吕泽也即刘盈的二舅建议,刘盈去平叛有害无益,应由吕后亲到刘邦面前去哭泣并告:“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吕后按计行,刘邦无奈,带病亲往平叛。刘盈少了一次锻炼成长,令群臣秉服的机会;刘邦却多了一次病情加重的过劳亲征。
  而真正导致刘邦否定自己,改变废立主意的是“汉十二年,上从击破黥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其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高调护太子’”至此,“竟不易太子,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引自《史记·留侯列传》)。此段,清晰地记录了张良为计,四皓应招,“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引自《史记·吕太后本纪》),因刘邦有数年想邀四人入朝辅政,被拒的经历,也成为刘邦“高”看这四人的所在。这导致了刘邦彻底打消废立太子的想法。
  “太子得毋废”的直接后果是刘邦死后,吕后如愿以偿,扶佐自己17岁的儿子刘盈继位,成为西汉的第二任皇帝,史称汉惠帝。吕后在坐稳皇太后之后,大肆安置吕氏子弟在朝野的重要岗位任职;想方设法在刘盈即位的当年冬天用毒酒毒死了15岁的刘如意;并肆无忌惮到变态地开始了对刘邦晚年宠爱有加的戚夫人实行残酷的报复。她将戚夫人打入冷宫。令太监剃去她的满头青丝,逼她穿赭色囚服,天天做苦工。她派人给戚夫人灌了哑药,用火熏聋了耳朵,进而挖去了眼睛,割去了舌头,砍去了四肢。扔在厕所里,让她像猪一样地爬来爬去,甚至置入缸中,起名“人彘”。更为残忍血腥的是吕后还下令让刘盈去看。当有人告诉刘盈,这个不人不兽向他爬来的东西即是美貌的戚夫人时,刘盈吓得魂不附体,立刻昏厥过去,病卧年余……随后,吕后又因故杀了刘邦8个儿子中的刘友和刘恢。
  尤其荒唐的是,吕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令刘盈与比自己小12岁,刘盈的亲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成婚,上演了一出舅舅娶外甥女的荒诞乱伦闹剧。婚后,刘盈不肯亵渎自己的外甥女,另房居住。
  惠帝刘盈,在位的七年间,进一步放宽了刘邦发展生产、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汉初的经济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了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了法家学说,打开了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可惜,他始终生活在母后吕雉的阴影之下,满心焦虑,日趋堕落,在声色犬马中纵饮淫乐,24岁即因纵欲过度而病逝。曾经的帝王或领导者,无论你多么聪颖,具有多大的潜质,只要你在任上无所作为,历史评价就是昏聩之君,庸常之辈,也就只能是史上的过眼烟云。社会眼光对历史的评判,是以事件的结果来鉴别历史人物的。他们一般不会去考究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及个中当事者的憋屈,那是史学家的事儿。
  刘盈死后的8年为吕后专制直至升天,然后是吕氏男女,无论少长全部被剿杀而终……隔空2200余年后的今天,往回看张良和四皓功过,颇感惋惜!张良者何人?众所周知,刘邦身边的主要帝师之一,西汉王朝的兴立,功不可没。作为韩国五世相国之后,因秦灭韩,20来岁时有携力士在博浪沙,举百二十斤铁椎击杀秦始皇之举,其仇秦的血性可想而知。自然也是西汉利益集团的参与者、决策者和获益者;而当年身为秦博士的四皓,本已为人尖子,当属秦国的参政议政者。封书坑儒时,或因政见不合,或因列入被“坑”的名单(未考),因而逃匿商山。后因刘邦数年相邀辅政而不得,所享清誉可谓了得!与张良相较有别。有人说,四皓入商山,是儒家遁世隐逸文化的表现。是的,放弃参政议政的权利,更像是印度之甘地不合作主义的践行者。到此,四皓的美名本已定格,岂知让张良一计给毁了。或许,张良的初心并非后来所发生的。何况其中的崔广即黄石公,是传授自己《太公兵法》者,有师徒之谊,断不会主观上损师毁己声誉。对此,史上不乏困惑与清醒者。白居易在《谒四皓庙》中“竟杂霸者道,徒称帝者师”“先生道甚明,夫子犹或非”句,和杜牧在《题商山四皓庙》中“四老安刘是灭刘”句,或许即是对史来众议的归纳,对张良和四皓在太子废立事件中功过的质疑;当然也有网文《汉高祖刘邦废储风波中张良及四皓的功过浅论》文。像宋王禹偁《四皓庙碑》记中:“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显然有溢美之嫌,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仔细地琢磨,当境大臣们的庭争,多数是在维护祖制(先人们定下的传嫡不传庶规矩),而非考量刘盈和如意谁更胜任,谁更具备领导这个国家或群体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刘邦的考虑是对的,大臣们及张良、四皓是错的。得此研判,皆因汉高祖刘邦后的15年时间,宫闺中吕后专权,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血腥黑暗的一页。而这一切,由张良一计,四皓助之而来,便有感受几点:一是商山四皓和张良在刘盈和刘如意的废立风波中,沦为吕后的帮凶,扮演了不光彩角色:二是张良、四皓之举,对刘如意而言,显然是不公的,间接导致了如意之死和戚夫人的被害;三是四皓贤名来之不易,但在卑词安车厚金诱惑面前失去操守,令人叹惋。说到底,四皓也是历史棋盘上的棋子,为吕后、张良所驱使利用,造成清誉被毁,晚节不保,算是人生的污点;四是历史的惊人相似之处在,秦始皇逝久不发丧,致始皇尸体腐败,“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至赵高、胡亥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令后,致扶苏、蒙田等自刎;刘邦逝,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密谋伺机待变。如无矫诏,秦二世当为扶苏;如无张良计和四皓的助纣为虐,西汉的第二个皇帝或为刘如意。秦汉的历史或为改写。
  历史没有假设。那些表象看似偶然的嬗变,往往是多种利益集团内里矛盾因素发酵、汇聚、对碰与撞击产生的必然结果。戚夫人当初被刘邦宠爱有加时,要是考虑到了吕后的由怨生恨,也就不会有临了的凄惨。任谁,都可清醒今天的劫果,是昨天种下的因原。所以你今天的打拼努力,与人为善,均可理解为为了明天坦然。
  有些既往,历史地回望,你会发现个中的经验得失和应当汲取的营养。个体如此,尤为家国!
  读史的好处,就是让你明白一些事理,对所遇所见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