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最后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而宣告胜利。《勇士》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1935年5月,为阻止红军北上抗日,占优势兵力的国民党部队妄想借用大渡河天险消灭中央红军。为甩开追兵,尽快夺下泸定桥,打开北上抗日的通道,红军必须在3天之内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而敌人也预计到了红军的行程路线和目的地,实施了围追堵截。红四团的战士们第一天跑了40公里,接下来一天一夜要跑完120公里,还要边打边跑。山路险峻,两岸时有悬崖峭壁,又逢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赤脚穿着草鞋的红军,在崇山峻岭中挑战人体极限,由于急行军,一些战士最终因为体力不支而倒毙身亡。队伍里有一位年轻战士叫王冬宇,为了学打炮,就背着国军的打炮高手田生赶路,直到自己筋疲力尽,活活累死。这是一场彻头彻尾、艰苦卓绝的跑酷,战士们就是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奔跑,在战斗。终于,红四团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取得了这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的胜利。
电影中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要数飞夺泸定桥了。泸定桥地势险要,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它全长110余米,宽约2.8米,由13根铁索链相连接,桥下是万丈深渊。在红军到来之前,敌人已经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只剩下悬空的13根索链。英勇的22名突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越靠近对岸,敌人的火力越密集,其中几名突击队员不幸中弹掉进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幸存的战士奋勇冲向对岸,一举消灭了桥头守卫,夺下了泸定桥。
影片中红四团团长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昨天,敌人以为我们的草鞋跑不过时间,可他们错了,现在我们就站在这里;今天,敌人想用泸定桥的13根铁索绞杀我们,他们又错了,因为你们是红军的二十二勇士!为了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前进!”二十二勇士怀着必胜的信念,奋不顾身冲向对岸,胜利夺下泸定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士”——那些为了正义事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人,不就是真正的勇士吗?
影片中曾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红军的背包和木箱上写着一些词语,他们在行军途中反复地诵读着:“理想”“民族”“未来”“信念”“勇敢”“坚持”……我也跟随战士们用心默念着。卢沟桥战斗获得胜利,当我再次念诵这些词语的时候,我猛然顿悟了: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不就是有解放全中国的理想、必胜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吗?理想、信念、坚持——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同样,这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想想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啊!每天都是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如果说遇到困难,那也是学习上的困难。可就是这点小小的困难却成了我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我有时灰心丧气,有时故意逃避,有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白白浪费了大好光阴。唉,再想想英勇的红军战士,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舍身忘死,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我为什么就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成功呢?我缺乏的,不正是理想、信念,还有不怕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吗?正如习爷爷所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殊不知,曾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我们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而壮烈牺牲了。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理应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教师评语:小作者选取“急行军120公里”“王冬宇累死”和“飞夺泸定桥”三个最触动人心的场景,以点带面,赞颂“勇士”的精神,表明自己的观点——理想、信念和坚持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法宝,同时,联系生活自我反省,表达发愤图强、振兴祖国的志向。文章语言精练,观点鲜明,由此及彼,发人深省。(指导教师:吴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