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苏氏宗祠修缮竣工

苏轼先祖与苏武是兄弟 家在陕西武功

文化艺术报 文史 非遗
    祠堂维修前
    新修祠堂揭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闻名天下。
  2018年春节期间,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苏氏家族刚刚完成古“苏氏宗祠”的初步修缮工程并举行竣工揭匾仪式,从此开始每年将由族长按照古礼在苏氏宗祠开展宗族文化和祭祖活动。
  记者从重修的苏氏族谱中了解到,当地苏姓是“三苏”中苏轼即苏东坡一支后裔的集中聚居地。而值得注意的是,“三苏”的祖先和陕西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氏宗祠记载苏轼后裔迁居历史
  苏氏宗祠位于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宫子山村,从祠堂房梁“大清光绪六年庚辰”的记载表明,苏氏宗祠建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苏克和说:祠堂呈三合院结构形式,保存有堂屋和左右耳房、左右偏房、左右侧房共七间房屋;其所属清代铭匾幸存,匾正面为“眉山一脈”(简化字“脉”)四个大字,“脈”字虽已大部丢失但铭文完整,其记载:“我祖三苏,昔居成都眉州,自宋由元及明,迁居川北白马铺鹁鹄嘴李桑坝;远祖凤山公后裔嘉祯子仕英孙正还偕胞弟正权、正元、正林,自圣朝康熙二十二年卜居於西乡万张沟,至今传十一世矣,而合族建祠于兹。恐代远年湮,数典忘祖,特竖匾额,以溯其本源云。”
  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鸣龙苏氏的后裔,苏克和介入了家乡重修族谱的工作。作为此次宗亲会筹备工作负责人,他对鸣龙苏氏有30年的研究。
  据他介绍,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对祠堂相关资料和图片进行鉴别后认为,西充县发现的苏氏祠堂牌匾与“三苏”故里眉山市发掘文物《苏符行状》中记载苏轼嫡孙苏符晚年归蜀,形成了历史连贯并提供了佐证。从牌匾记录来看,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就有苏氏族人定居或迁徙他乡;苏符后裔所题写的祖籍牌匾表明,当地苏姓为苏轼后裔的真实性极高。
  时任西充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何凡曾到鸣龙镇宫子山村进行实地考证,他认为,苏氏宗祠毁损严重但牌匾保存较好,上面记载有苏轼后裔迁居当地的历史,是很好的实物佐证。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陈铁军认为,从苏氏祠堂的建筑构造、材质和牌匾来看,应为清代建筑。
  为传承“三苏”家族历史文化,在组织重修苏氏族谱的基础上,鸣龙镇苏氏家族开展宗族祠堂维修工作,民间自筹18万余元资金将残破不堪的古苏氏祠堂主体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初步修缮。 

  “三苏”先祖源自陕西武功
  目前,各种苏姓宗亲联谊活动表明,国内外近700万苏姓后裔多奉西汉平陵侯苏建为始祖,以陕西武功县为其祖籍地,武功苏氏在苏姓起源和变迁中具有特殊地位。那么,“三苏”与陕西有什么联系呢?
  据苏克和介绍,苏洵在《嘉祐集·苏氏族谱后录》记载,陕西武功苏氏为黄帝直系后裔,得姓于昆吾,始迁祖可追溯到周司寇苏忿生,始祖则尊汉平陵侯苏建。“至汉兴,而苏氏始徙入秦。或曰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而苏氏迁焉。其后曰建,家于长安杜陵。武帝时,为将以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建生三子,长曰嘉,次曰武,次曰贤。”
  苏建的三子中,苏武最为有名。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汉皇朝最高荣誉彰显其节操。
  按苏洵写的族谱,“三苏”应该是苏武长兄苏嘉的后代。但是按照苏学研究专家颜中其的观点,“三苏”是苏武的后代。
  苏建居于长安而葬于武功,后代遂家其所封是为武功人。此后苏氏子孙都尊崇武功为其籍,都称出自武功,武功成为了苏氏总派系,所以,不管“三苏”是苏嘉的后代,还是苏武的后代,则都与陕西有关。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