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士相亲,对方是一个大学毕业后正待业的女生,彼此加了微信后,对方在私聊中追问择偶标准,男士坦言“贤惠”,不想对方竟炸了,直斥他“侮辱女生”,是大男子主义。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哈,女方把“贤惠”理解为宅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了。在她看来,“贤惠”在男人这边是褒义词,在女人那边则是贬义词。她声称,自己身边没有“贤惠”的女人,也都不屑做“贤惠”的女人。这位男士就郁闷、纳闷了,自然也就疑问、反问了:要求女士贤惠有错吗?
男士其实不必纠结,他当然没错,若错,那就是处错对象了。或者只能说那位女生算得上一个奇葩、另类,不具有代表性——至少我但愿吧。在现实生活中,“贤惠”是一个热词、常用词,稍不留神就耳闻,不假思索就会从嘴里蹦出来。至于其本义、大意、应有之义,早已约定俗成,几乎人人口惠而心领神会。《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百度汉语”解释得更简洁明白:“指妇女善良温顺而通情达理。”单就字面而言,如此解释不生歧义,无懈可击,怎么会被那位女生“曲解”“歪解”“误解”呢?
我的看法一半算推理、一半算猜测吧。其一呢,这个女生虽然大学毕业,仍应该恶补现代汉语;其二呢,当代教育、教学就素质而言,不尽如人意;其三呢,生活语境与网络语境需要对接、交流、过滤、净化,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貌似虞美人,实则罂粟花,其毒性不可低估,更不可等闲视之。譬如贤惠,在那位女生心里怎么就失去了美意呢?就算她另类、奇葩,也不应公然排斥、诋毁吧?过去,就算不识字的妇女对贤惠也能从正面理解的,因为不言而喻嘛!就算不自认,也未必不默认,即使腹诽也只能藏在肚子里,“不足与外人道也”。一些人未必贤惠,却要伪装贤惠,就因为贤惠能为其名誉讨得口彩、赢得口碑。诚所谓沽名钓誉也!但现代的女性,譬如那位女大学生,她是公然向贤惠叫板了!我忍不住要问:她是一个人在叫板吗?
我看未必!生活告诉我们:一些个例并非无中生有,一些现象时常无独有偶。与其说贤惠已遭遇挑战,毋宁说贤惠正面临叛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贤惠范儿在一些现代女性价值观取向上可能是“不要,不要”的。其实不用问为啥。国人视贤惠为美德,所以才奉为圭臬,贤惠的女子自然要受青睐了。但女子究竟怎样做才贤惠呢?未闻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古往今来,对贤惠的理解有主观的期许,也有客观的示范,还有仁智各见的解读。贤惠不是空中花园,不是海市蜃楼,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一个女人婚后几乎要毕其一生去追求,去模仿,去遵循,去实践,去奉献。有前人可以参照,有说教可以认同,有心愿可以自慰,有信念可以坚守,有梦想可以寄托。有追求就有失落,有模仿就有取舍,有遵循就有墨守,有躬行就有困扰,有奉献就有牺牲,这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奉行不悖,持之以恒,无怨无悔,才有可能赢得贤惠美誉。
比较而言,“百度百科”对贤惠的定义或许更耐人寻味,因而也更值得玩味:“指妇女甘愿为家庭付出,有德行,态度和气,心灵手巧,擅长做家务。善良温柔而通情达理。”哈,标配的贤惠可能恰在这里!在中国,男人眼里的贤惠多半如此,一些影视还有所放大。显而易见,若要做影视里那种贤惠女人真不容易,也不现实,更不容乐观。基于是,那位女大学生几乎谈虎色变般的反应就显得有情可原了。她的反应或许过激,她的理解或许片面,她的认识或许浅薄,但她的隐忧、杞忧、后顾之忧也并非真无厘头。她应该追问男士如何理解贤惠,而不应该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当成贤惠的全部意义。
在我看来,贤惠不是男人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女人的不二法门,更不是价值观的一成不变。贤惠应该是女性的一种角色定位、一种人生修持、一种性别认同,既带有先天的温良和善,也带有后天的情愿就范,还带有个人智慧与识见的魅力展现。毋庸讳言,这样的女性可能更容易打动男人的心弦。对贤惠不管怎样理解,那位女大学生都可以“不要、不要”的,但同时意味着在情场上她也可能被“不要、不要”的,这是她的命,而不是她的错,她当然也就无须自责,更不应该被指责。生活包罗万象,女人贤惠与否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