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话灵犬

○ 姚让利 郑淑华

文化艺术报 副刊
  在中国的十二生肖里,除了龙虎之外,其他大致都是温顺或狡黠型的动物,前者的代表如牛、羊、猪、马和鸡,后者的典型则是鼠、蛇、猴和兔。惟有狗,可算是其中的异类,既有强健如狼豺之利齿,亦有灵敏如蛇鼠之感觉,更是忠诚义气、温和善良的典型。
  狗之所以能成为人的最亲密朋友,与狗具有忠诚、勇敢、温和、顺从、义气、直率以及疾恶如仇、行动敏捷和富于责任感的优良品质分不开。
  狗,是一种听觉和嗅觉都十分灵敏的动物,属于家畜。
  狗,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动物;它不计名利,讲究实干,平时为主人看家护院,或逐猎,或牧羊,或寻物,熬精神,费体力,忠心耿耿,吃的是剩饭,喝的是残汤,毫无怨言,如果有个骨头啃,就会兴奋地摇起尾巴。
  狗,是一个通达人情世故的动物,它聪明伶俐,立场坚定,很会理解主人的意图,为逗主人欢心,或打滚,或作揖,危险时刻,还要为主人拼命献身。义犬救主的故事古今中外随处可闻。
  狗,活着做贡献,死了做奉献。俗话说:狗身都是宝,狗皮可暖身,狗肉可补胃,狗鞭能壮阳。
  这样看来,与其他的家畜来比,狗应当是忠诚的代表,义气的化身,应当是人最亲密的伙伴了,应当得到最高的礼遇和奖赏。
  狗的别名叫犬。据《辞源》:“对言时大者名犬,小者名狗”。
  “旺财”是中国人给狗起的一个经典名字,常常用作狗的代称。“旺”与狗吠声“汪”谐音,取其“兴旺”之意,“旺财”是文言上的使动用法,意为“使财旺”。由于狗一直是人类的忠实伙伴,家中养的狗也通常被视为家庭一员,因此,中国人便给狗起了这个非常拟人化的名字,希望狗能给家庭带来好运,招财进宝。
  历史名人中最早提到狗的恐怕要算老子了。在《老子》一书中,就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它被驯化的年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先民生活区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的骨殖。此外,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四只家犬的形象,而且都描绘得生动可爱。伏羲的“伏”字就是“人”旁加一“犬”字。这都说明,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
  狗是人的得力助手,《太平御览》引秦氏《三秦记》称:“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晋朝的陆机因事被隔阻在京城洛阳,就由他的家犬来往京师和故乡之间传递书信。唐朝诗人李贺的“犬书曾去洛”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件事。用狗直接服务战争者,亦累见不鲜。《五代史·张敬达传》记载:“契丹兵围晋将张敬达,四面有犬掩伏,晋军有夜出者,犬鸣报警,终无突围者,为契丹所败,晋将张敬达被杀。”
  狗有七德:
  义德:在我国,狗起初曾用做祭祀。《说文解字》解释“献”字说:“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古人以狗为祭祀宗庙的头等供品。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就有多种用狗肉制成的名肴。
  忠德:随着人们对狗的特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狗的用途也越来越广。狗的一个最重要的习性,就是一个“忠”字。它忠于职守,忠于饲养它的人。
  勇德:狗的忠义和勇敢这两个特点是结合在一起的。狗在看田、守户、牧羊、狩猎等方面,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性。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勇猛无畏的猎狗,往往代替主人完成一些危险的使命。
  慧德:狗的聪明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尤其是狗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远远超过了人。人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侦破案件等方面,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潜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更加扩大了使狗发挥其特长的范围。人们驯养出一种救生犬,用以搭救海上落水或寻找森林中失踪的人。科学家们还把狗送上浩瀚的宇宙,使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动物……
  食德:狗可说全身是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药用角度有不少记述,如讲狗肉可以“按五脏、轻身、益气、宜肾、壮气力、补五痨七伤、补血脉”。除此,狗的皮、毛、骨、肉以及内脏,都能够充分利用。
  吉德:古代阴阳学家说狗在二十八宿里属金,叫娄金狗,喻示吉祥富贵。
  狗受到如此重视、如此喜爱,自然在文物中成了反复表现的对象。
  例如清代的错银青铜狗。所谓错银,就是在已经铸造成型的青铜狗上,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刻出凹槽,然后在凹槽中镶嵌银丝,然后再用错石将铜狗的表面打磨光滑,使银丝与铜器表面达到严丝合缝的程度。
  再如著名的十二生肖铜像中的狗首铜像,清乾隆年间的铜器,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
  此外还有清代铜制狗镇纸、狗鸭铜摆件、清铜制犬钮印章、三狗托盘等等狗造型的用品,成为我国艺术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