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佳县的神奇寺庙
    白云观
    香炉寺
    云岩寺
  佳县一直以来有“山城”之称,县城坐落在山顶上,山顶面积小,平地少,街道狭窄,坡度大,民居见缝插针建房,景观十分独特。记者一行来到佳县,是因为闻名遐迩的白云山。总说佳县的白云山出名,却一直没有时间来游览,这次终于能够一览其貌,内心雀跃不已。

  道教圣地——白云山
  白云山又名白云庙,位于佳县城南的白云山上,濒临黄河,蜿蜒跌宕,景色壮观。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其山景色秀丽,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普济众生,因为医术精湛,一时间名扬四方,被尊为玉凤真人。
  如今行至白云山山门,便可看到正中门楣镌刻“白云山”三字,背面镶嵌“国泰民安”石匾,整个山门布局严谨。门内建一仿古式小公园,曰“滴翠园”。正中筑假山,上有泉水涓流,名“洗心泉”。又建凉亭,名“望云亭”,亭顶重檐躜角,基座下的龙头泉喷涌不歇。鹅卵石铺道,两侧为草坪,古朴典雅,集山门、园林于一隅。
  早就听闻到白云山必体验爬台阶的“痛苦”,真正来到此处方知晓,这一段台阶名曰“神路”。神路是徒步登山的必经之路。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历代增建修葺,由700余级石台阶组成,长200余米,宽约1.5米。依山而建,峭拔险峻,直入云端。一边惊心于险峻的台阶一边醉心于神路的修筑史,不觉间爬到了台阶顶端。神路起点原有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修建的刻有“名山盛景”石牌坊一座,在1987年拆除。后在神路第一梯段顶端新建石牌楼一座,高6米多,四柱三楼,斗拱、匾额、雀替、花板等雕刻形象逼真。第二梯段中建有北京九月红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张东升先生1998年捐资修建的东升桥。桥石拱玉带,宛若彩虹永驻白云圣境。桥名取意于“紫气东升”。
  紧接着便是观赏白云观的建筑群,因为宫殿甚多,只着重了解了正殿即真武大殿。真武大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平台上,给人高高在上之感。殿堂连接卷棚,深18.8米,宽10米。殿堂卷棚,重檐八角,彩绘斗拱。正殿由前殿和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龟蛇二将开道于前,赵公明、马华光元帅侍立于后,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排列左右。后殿真武祖师铜像高坐神龛中;掌印执旗的周公、桃花躬身侍立,威武剽悍的十大元帅拱卫两旁。据古建筑专家考证,后殿系明代创建,属歇山式建筑,屋顶高耸;前殿为清代修建,属卷棚式建筑,屋顶拱圆,上覆琉璃瓦,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白云观建筑群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排列在三条平行的轴线上。三条轴线上的宫、殿、楼、阁、厅、堂、庑、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典雅神奇。
  据了解,白云山由祟尚道教起步,因建庙立神成形。54座宫、殿、楼、祠等组成的庙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都是因神建庙,每庙必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由此可见白云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山,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都是少见的。

  “黄河小蓬莱”——香炉寺
  游览过白云山,来到了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的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寺院主体建筑一组呈三合院式明代建筑,虽经破坏,但具有明代营造风格的几处建筑保存良好,石刻、书法艺术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传言,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香炉峰顶建一观音庙,东西两部分由一座5米长、1米宽的天桥相连。
  可真正站在香炉峰顶才感觉是临空绝际。向东眺望吕梁山脉,起伏连绵;仰望佳县山城,好像与天际相接;俯瞰黄河,波澜壮阔。这一派景象,无不让人内心震撼。听闻在夕阳西下时,霞光将香炉峰映入黄河之中,酷似传说中的“蓬莱景”,故香炉寺又有“黄河小蓬莱”之称。当天没有看到这样的美景,也是一大遗憾,不过能够在香炉峰顶感受其雄浑大气就已经很知足。
  每个古寺都会有段传奇,在香炉寺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香炉寺南面的悬崖陡壁上,屹立着一块狮头巨石,人称“飞来石”,“飞来踏雪”曾为古佳州八景之一。此石高约10米,长约13米,石头北端好像狮子头一般,威风凛凛。因巨石孤置悬崖陡壁之上,究其由来,谁也难以说清。所以历代以来,人们传说它是从天上飞来,落到人间的奇观异景。
  香炉寺虽说是古寺,却像从“蓬莱仙境”游历归来一般,大气磅礴的景致,不绝于耳的故事,让人将它留存于心底。

 “黄河小敦煌”——云岩寺
  云岩寺依山而建,怪石嶙峋,松柏葱郁,寺脚下是黄河与佳芦河交汇之处,涛声阵阵,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令人叫绝,古时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佳州知州李寿昌曾作诗咏之:古寺云岩畔,登临览八垓。河声动天地,岚气扑楼台。佳节同心赏,清光满眼来。群众试高歌,莫负菊花开。
  云岩寺整个寺院的主体均为石质结构,让人恍惚走进了一个石头王国,更是知晓这“黄河小敦煌”的名称由来。云岩寺主窟为大雄宝殿,窟内外存留有各具特色的48尊摩崖石刻造像。造像大小不一,高度在25-149厘米之间,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主窟深6米,宽7米,高4米,窟内供奉的主神为释迦牟尼,石雕站像严肃祥和,左边阿难天真聪慧,右边迦叶老成持重,左下方有坐骑石狮的文殊菩萨,右下方为坐骑石像的普贤菩萨,两人文静,坐骑凶猛,一律秀骨清相的十六罗汉或憨或智,或恒或怡,神情各异,呼之欲出。
  抬头赫然发现:窟顶为莲花悬图,觉得甚是惊喜,莲,一直是高雅之士,在这一群菩萨像中,倒也不觉突兀,反而给人一种清新之感。窟外,两边是天王勇猛威武,力士强壮刚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观音菩萨竟不是平日所见那种莲台上亭亭玉立或木然端坐的样子,而是极其舒展自然地侧身倚坐青石之上,身段曲线十分优美,衣纹曲折流畅,真可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活脱脱一位斜睇若笑的俊俏女子。旁边则是笑容满面的弥勒大佛。在整个石窟中,栩栩如生的摩岩石刻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赏心悦目也叹为观止。
  记者专门咨询了之前喜欢摩崖石刻的朋友,据朋友解释,云岩寺石窟造型简练,线条奔放,既继承唐的传统,又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同主窟内外一样,其他窟室、庙堂内泥金妆彩的造像,也都充分体现了唐代造型丰满圆润的特点。
  来到佳县,虽然是冲着白云山的名号而来,但在游览过后,被“黄河小蓬莱”的香炉寺以及“黄河小敦煌”的云岩寺所震惊。佳县的寺庙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寺庙,更是集佛教、道教、儒家于一体的寺庙,自有它的神奇之处。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