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美学解析》 作者:李元博 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

书法家李元博先生《书法美学解析》问世以来,受到了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日前,由中国书协研究部学术支持,全国公安文联、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书协主办,举办了《书法美学解析》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认为,本书是依托黑格尔美学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照中国书法的开山之作,是当代书法学术界一重大理论收获,业已形成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为满足广大读者和书法界的学习研究需要,本报特整理研讨会内外专家学者观点,以供参考。
李晓锋 陕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元博先生学识渊博,学养深厚,成果丰硕。陕西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先生的杂文作品集《观照自我》,理论专著《陕西公安政治工作实践与认识》,书法精品《李元博书法作品集》以及《书法美学解析》。先生是一位具有文化大情怀的学者,四部作品集中展现了先生在文学艺术、政治工作研究、书法艺术实践、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和不凡建树。
史星文 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用四个字概括李元博先生对书法的研究:智慧,勤奋。李元博先生退休几年时间就出版了《书法美学解析》,这本书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有思想,语言也非常精美。把这本书推介到社会,是对陕西书法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新的贡献。
邓宇春 咸阳市书协主席、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李元博先生以他30多年的书法实践的深刻体悟,以及由此而来的系统性的书法思想为基础,以对中国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刻苦钻研为主题,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这本50多万字的《书法美学解析》,他以黑格尔美学思想为依托,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书法形成了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体系。整部著作观点明确,逻辑关系清晰,环环紧扣,必将成为新时期不可缺少的一本著作。李元博先生这种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集中体现,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工作者继续前进。
张 策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李元博先生这部大著有三层意义。第一,是李元博先生几十年研究书法创作的理论收获,是他从艺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第二,是一部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发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部书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将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第三,它对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也是一次重要的推动。
刘 恒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元博先生是一位长期工作在部队和地方公安系统的干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有着独到的情怀和体悟。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进行着深刻的思考,并从中西文化观念和思维认知上进行了理性思辨和梳理,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些思想观点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新著《书法美学解析》一书中,同时也为中国书法文化和理论体系建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新生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美学解析》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大到布局谋篇,小到行文走字,都要符合理论的要求。比如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科学性,结构的严谨,论证的严密。由于它诉诸的是读者的理性,它的观点必须奠基在大量的事实之上,它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环环相扣的论证之上。判断一部学术著作的价值如何,我认同当年顾炎武提出的两个标准:前之所未曾有;后之所不可无。李著的论述充满了开拓性与创造性,前一个标准显然已经达到;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后者。在我看来,李著的推出,为中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欣赏、认知、学习中国书法的科学途径。翻过来说,也为中国书法跨出国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用时髦的话来说,便是“让世界认识书法,让书法走向世界”。在琢磨中国书法这块美玉时,元博使用的工具是德国哲学的精粹——唯物论与辩证法。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书法”是中国的国粹的话,那么“哲学”则是德国的国粹。黑格尔更是近代以来,灿若繁星的德国哲学家中的一个代表。用黑格尔《美学》作为金刚石,来琢磨中国书法这块美玉,定会让这块美玉绽放出奇光异彩,势必给我们带来某种惊喜。
周俊杰 中国书协原理事、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真正开拓书法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书法研究》杂志开始进行美学讨论,进而发展成大辩论。经过这场论战,“书法是艺术”这个概念才在当代得以确立。这个在李元博的书里面有充分论述。到90年代以后,思想家淡出,考据家出现,这些年研究书法美学的文章和著作少多了,甚至很难看到,因此李元博这本巨著的出版让搞书法美学的人心里非常高兴。《书法美学解析》从书法艺术的本质论谈到书法与人的问题,李元博下了大功夫。他借助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做得非常好。这本书对我今后的学习研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翟万益 中国书协副主席
李元博先生花四年多时间写出了《书法美学解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建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把美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刘思凯先生总结本书的五个特点:第一个是中华本土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作者主要依托的理论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但他是用了中国本土思辨思维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第二个是思辨,思辨能力很强。第三个是问题意识。第四是批判吸纳的扬弃态度。第五是自在的史学认知和美学认定。总而言之,《书法美学解析》放射的理论光华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希望以后就此和大家进行更多交流。
钟明善 中国书协顾问
在1983年《中国书法简史》的后记里面我写了一句话:研究书法如果不研究书法理论,不研究中国书法史,就等于盲人骑瞎马。但书法理论范畴里面美学的题目是比较麻烦的,美学这个词应该是洋人先搞的,洋人的审美理念跟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审美理念是相合的,还是相抵触的,这就要思考。所以《书法美学解析》用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来认识中国书法,是非常难的题目。李元博同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索。李元博的书不但把黑格尔拿来解释了,还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审美的论著都一一涉猎、研究了。这本书我虽然现在不能说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就是顶峰,可他究竟达到了非常可喜的一步。我期望他明日更大的成功。
李世俊 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
李元博以开放心态,用黑格尔的思想,解释了中国书法现象和现在中国的书法创作。这非常不容易,因为中国的文化有些东西是抽象的,用西方的美学不好解释。李元博先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鲜明的问题意识,能够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认识到本土的美学,把西方美学和我们的书法结合在一起,这和他这些年的勤奋学习以及孜孜不倦的书法创作、切身体会,是分不开的。《书法美学解析》现在问世,对“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很重要。文化要走出去,首先理论要走出去。这就要与西方文化结合,找出它的契合点。李元博这本书对“一带一路”的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
舟恒划 《书法报》社社长
作为书法的媒体从业者,我们热诚地期待和关注《书法美学解析》,也责无旁贷地希望能够对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它的研究和推广、推介方面做一些工作。
王荣生 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导报》社社长兼总编
书法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这方面的文字还是不多,并普遍存在着研究不够透彻的问题。李元博先生长达50万字的《书法美学解析》非常厚重,该书以黑格尔美学思想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辩证地揭示了中国书法美学特征。全书视野面宽,运用资料翔实,观点明确、新颖,论证语言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显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专著是当代书法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西中文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用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的逻辑的方法来解析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李元博先生以极大的勇气,向这样一个庞大无比而又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所特别需要的理论课题勇敢地发起挑战,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战果,是非常可喜可贺的。
李元博从传统的书法观念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象本说”与“书品人品说”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艺术观;一是传统论中充斥了功利式的泛政治伦理的艺术观。因而,他从主体精神的发展演进来观照书法史,提出自己迥异前人的书法分类说。他把书法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同时也是书法史的三个阶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和价值。《书法美学解析》运用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阐述中国书法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本书最为精彩、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作者用普世的公认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标准,来认知和解析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将书法归于艺术。并且在艺术性质、艺术机理、艺术特色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李元博先生的这本书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见,提出了许多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并以自己的研究和解读,期望引起书法理论界的重视以及深入研究的兴趣。这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陈扶军 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书法美学解析》是一本探索现代书法理论之作,视角独特,思辨严谨。
第一,它以创新性的艺术哲学方式解析了书法美学。从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艺术、形式与内容、技法与章法的有机结合上,系统解读了书法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从它研究解读的思维取向看,书法美学认知与鉴赏的基础理论是它探讨的重点。从它研究解读的基本方法看,更加注重运用经验观点与理论观点相统一的书法美学研究方法。
第二,它构建形成书法美学理论体系“新说”。即运用现代哲学观点,从当代书法艺术研究的理论逻辑中系统解析书法美学的理论成果。主要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形成了当代书法美学理论体系;二是回答解决了书法美学中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三是明确标定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原则。
第三,它开创中国书法“世界语”表述新语境。奠定了书法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形成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创新中华书法的“世界语”表述;填补了黑格尔书法美学的书法“空白”。
朱中原 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社长助理 李元博老师这本书,给我们当代的书法美学界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第一,用西方的美学,能不能解决中国书法的问题?第二,在艺术美学上,中国的美学,中国的艺术美学和西方的艺术美学在本质上、在本体上是不是相通的?或者说是不是具有一致性?这是近百年来美学界都在讨论的问题,而李元博老师把这个问题继续深化了。第三,在研究书法美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得把西方的美学原理和中国的汉字本体结合起来。这一点美学界有很多讨论,但大部分讨论都是两张皮。而李元博先生对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以黑格尔为依托和书法结合,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中西结合。他的研究方法既有西方的视角,更多的还是立足于中国书法的视角,这给我们书法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方玉杰 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本书是李元博精神的绽放。第一,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李元博先生是一个公安系统的领导干部,繁重的工作任务并没有阻止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特别是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研究。第二,他有一种缜密思维的治学精神,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他用西方的哲学思想去解析书法艺术,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会对整个书法的理论探讨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他有一种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有一种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他在本书中有对历史问题的发问,有对当下书法现象的发问,体现了他对书法理论、书法现象的思考。本书的出版对他本人是一个很大的成果性总结,同时,在公安系统的书法爱好者中间也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川淮 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
这是一本可以慢慢品读之书,也是当代对书法美学详细系统的的思考之书。作如此之书,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要有襟怀抱负。这两者,李元博老兄都具备了。他以黑格尔的包括自己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基础,又加上这些年浸淫传统哲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架构,以此为基,将书法放在了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放在对整个中国书法史及著名书法家的观照思考,新论叠出,读之对人大有裨益。这本书也是元博兄“一本书主义”观念的具体实践。他在书后搞了三张大表,黑格尔美学,本书上卷和下卷的示意图,脉络清晰,蓄素守中。读这本书,让我想起金学智的《中国书法美学》。元博兄所构建的书法美学体系和金先生还不一样,它带有更多的思辨性与逻辑性,有自身的严密性和实证意味。
最后用一首诗赠李元博老师:“书风熏豁到长安,著述幽微畅大弦。啸志自如增雅识,翰池凝思达心泉。当头棒喝毫端外,参用披迷会意篇。元气淋漓博今古,肯将才力极幽渊!”
杨 勇 《书法》杂志社编辑记者
最近十多年,书法美学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状态。人们在谈论书法,尤其是涉及到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的时候,往往有两个倾向:一,把西方的一些美学的概念和术语直接套用到中国书法谈美学问题,跟真正的传统书法有疏离感。二,回避常识性的问题,只谈一些西方概念。此外,还有的人本身是不写字的,在谈书法美的时候很难进入这个问题。因此,李元博老师的《书法美学解析》在当前出版,意义不仅仅在这本书本身,更是唤醒了我们对于书法美学问题的思考、反思。
这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读起来很通畅。在谈美学这个比较概念性的抽象的问题的时候,本书有大量的史料支撑。此外,在史料基础之上,这本书有概括、有抽象,还有作者自身书法实践的感悟,这种“在场”的感觉是非常打动人的。三者结合,《书法美学解析》不仅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广大的普通读者都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薛养贤 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元博先生首先对书法是热爱的。因为热爱,所以他对书法充满敬畏。这使他能够在书法的创作上向经典学习,他一开始就是走的大道、正道,就是向传统致敬的这么一个过程。这种敬畏使他能够很虔诚地去学习,不仅仅是书法技法的锤炼,同时也需要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慢慢地就有了自己一些感悟。再加上他的执著,最后成就了50万字的巨著。
李元博先生的《书法美学解析》,牵扯面非常广,既有书法史的研究,也有书法理论的研究,还有书法与其他姊妹艺术的比较。我个人感觉,它更像一个书法美学的散论,当然它是自成体系的,以后继续研究的空间也很大。书里面有一些感悟性的东西,比如说这里面写的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名人书法、领导书法、文人书法等等,那其实只是名人、领导、文人的书写,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书法,反映出了人们对书法的误解,事实上书法也不会接受他们。李元博先生本身就是一个领导,他在著作当中写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对书法的敬畏,对书法的虔诚。这使他既在书法的创作上收获了自己的艺术,又在理论上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张红春 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
《书法美学解析》真的是一本巨著,很沉、很重。李元博先生,首先是一个有胆识、有担当、有魄力的人,以他很明晰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对于中国书法的思考、追问和回答,这是非常有益的探讨。李元博先生的可贵之处,就是想用他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用世界语言,包括他的学习书法的心得,来解释中国书法这种民族艺术的世界审美。这是中西方书法美学研究比较好的结合。中国书法发展到现在,有了它的专业,有了它很专业的研究。既然是研究,就应该是多方位、多视角的,任何思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李元博先生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值得学习,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的学习研究上,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的资料和思维方式的转化,其中特别值得学习的是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吴振锋 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
第一,我想向李元博兄表示敬意。敬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刻苦学习的精神。第二,敬他的治学精神,他在书法美学这方面下了大功夫。第三,敬他的学术勇气。我是学外语出身,特别警惕西方语言和中国语言不搭接的地方。比如说有一个口号叫“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但这句话对西方文字来说是对的,对中国文字来说不对。我认为中国文字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认知世界的时候对大千世界的命名,任何一个字都代表了中国人的认识。中国文字产生以后又产生了书法,怎么做一个哲学的思考和阐释?到现在为止,其实我们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理论阐述,但这不是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里面没有哲学,没有书法美学,没有书法哲学。其实在《文心雕龙》这样的理论著作里面充满了中国人对书法美学、对书法哲学的思考。
借用黑格尔的理论框架,可不可以说中国的事?我觉得可以。中西文化分歧,就像上喜马拉雅山一样,北边和南边,在下面是对立的,登到主峰的时候是握手言欢的。现在习主席谈“一带一路”,就是更大范围的世界意识和天下意识。所以黑格尔有一些思想绝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谈心灵,这就是李元博先生这个书的第二部分,也是让我感动的一部分,我认为李元博兄是抓住了要害。其实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面向人心的,那么从黑格尔的心学观点出发来寻找中国书法对人本质身份的认知,我觉得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学术价值。
还有就是李元博兄一些理性的思考,比如说艺术是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理性需要的感性形式等等,已经自圆其说,已经是一家之言了。这本理论著作不在于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正当其时。以前书法界一直在探讨技术问题,把技术问题看到那样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继续延续对书法的言说。
中国5000年的文化和汉字里面存在的理论问题,需要讨论、思考的问题特别特别多。现在21世纪书法界思想淡出,其实是不正常的。1918年秋天,黑格尔在柏林大学演讲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话: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不妨回到内心,回到自身,徜徉在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这句话非常精彩,我觉得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以后,我们今天尤其应该思考我们心灵的归宿问题,我们的家园问题。
我们研究黑格尔的美学、心学的时候,同时还要关注到黑格尔另外的东西,那就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这本书中表现的对汉语的不屑。他认为汉语不适合思辨,中国文字和古埃及一样,是图画文字,是低级的文字,所以没有办法表达很抽象的意思。这个观点在20世纪的中国,尤其是19世纪到20世纪非常流行,它是深刻的雕刻,嵌入到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偏见,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傲慢。所以我对黑格尔又爱又恨。今天黑格尔这种偏见嵌入到我们文化之中,同时也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很多深刻的体现。怎么能够回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寻找我们的文化自信?要不要在话语方式、话语体系中说自己的话?怎么样说自己的话?这都是理论界、思想界要进一步探索和关注的。
赵永泰 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学者,西安财经学院原工经系主任、教授 借着李元博先生这本书,我想谈谈书法美学与黑格尔。我认为中国的哲学界对黑格尔有误读。黑格尔是柏拉图的直接继承人。西方哲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2000多年前西方人就写出了欧基米德几何,那么柏拉图当年想研究什么?他办的学院,门帘上写不懂几何的人不要进来,西方的哲学是建立在数学体系之上,追问的是存在。这个存在不是中国人理解的世界是什么,物质是什么;他是问我们能看到什么(中国人讲眼见为实),是指我们能看到的眼见为实背后的东西,黑格尔就讲这个问题,柏拉图也是讲这个东西。他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太阳,他问的是太阳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每天看日出日落,那个规律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包括黑格尔的美学研究,他认为我们研究的东西是理念的显现,我们要问理念是什么。所以中国人说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开始批评黑格尔。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黑格尔讲,整个世界,我们看到的,包括美学,包括书法,都是理念的显现,不是我们要认识的本原的东西,那个本原的东西是什么,柏拉图就在问这个,到现在没有解决,所以德国人在重新问那个本原是什么。我看到好多人写的关于书法美学的书,包括钟明善教授。你去想,要研究书法美学的时候,你要问我看到的书法背后是什么,这才是我要了解的。中国人不过问这类问题,中国人说这个字为什么好,是间架结构,是颜筋柳骨,也不善于谈观念、理念。从哲学、书法美学上把书法问题研究、归结为一种思想,才是书法背后要讨论的美学。李元博先生用黑格尔的书,用黑格尔的理念去研究书法是个了不起的事情,我感到很震动。我认真看完了他的书,我感觉他对黑格尔美学有一个深刻的把握,运用黑格尔美学谈书法创作深入浅出。我们现在要研究书法美学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认真去读黑格尔。所以,李元博的书分析得很好,是一部水平很高的书法美学巨著。
魏 杰 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终南印社社长
李元博先生的新著让我吃惊不小。李老师第一次给我的吃惊是在2012年办展,当时我想着一个在公安系统任高位的领导,应该是业余水平,没想到一看很专业。这次书的出版给我第二次吃惊,里面涉及到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哲学,涉及面之广是我没有想到的。李元博老师能花这么长的时间写出这么一本书,真的是让书法专业人员都很汗颜。希望李老师今后还有更多更专业的书籍问世,有更多的社会交流和知识传播。
杨锁强 西安交大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所所长,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对李元博先生在书法美学方面的探索表示敬意。潜心写这么一本书,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的。
第二,他做了一些可贵的理性的思考。书里面用了黑格尔的美学,从方法论上用了唯物辩证法,还用了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包括书法里面的一些东西,去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李元博先生很可贵的一点,是避免了过去以史代学的研究范式。
第三,李元博先生《书法美学解析》引起了我的几点思考。一个是黑格尔美学理论的适用性的问题。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在我看来,黑格尔最大的贡献是他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唯物辩证法。李元博把唯物辩证法用进去,我觉得是对黑格尔在应用上的一个纠正,值得我们思考。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黑格尔对中国的儒释道是贬义的态度,对中国人的人格也是贬义的态度。黑格尔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商人与水手。费尔巴哈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罗素也说黑格尔的哲学基本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他的贡献,也有相应的不足,因而在应用黑格尔的问题上,如何利用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书法美学进行研究,是值得思考的。
另一面,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没有哲学,那中国的文化艺术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由此可见中西的美学是两个体系。我个人的看法是中为体,西为用。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努力,书法界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也是多少年我在思考的问题:中国书法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意象的特征,是以有限孕无限,而且中国有“说不准”的原理。比如书法,道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你把道能说清楚吗?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正好是中国哲学,这是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最为独到的解读。这个里面你纯粹用西方的科学的体系下建立的哲学和美学来解析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当今西方的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美学时,观点基本上和黑格尔相似,所以这个里面是有问题的。这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按照发言顺序排列)
文化艺术报记者刘龙倪尧/整理
扩展阅读
刘思凯《书法美学阐释思维的哲学性转换》(发表于2017年11月3日《文化艺术报》)
彭莘《书如其人:作者的智慧与情怀》(发表于2017年11月3日《文化艺术报》)
南远景《书法美学新解艺术哲学宏论》(发表于2017年11月24日《文化艺术报》)
李元博《对书法的美学认知》(发表于2017年12月8日《文化艺术报》)
李元博
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原副主任、原陕西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理事、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公安文联主席。作品入选: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获第八届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艺术类二等奖;获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