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脂窑洞古城 在陕北,北承榆阳区,南接绥德,东靠佳县,西邻横山、子洲的地方,有个县城,古称“银州”,素有“美人县”“文化之乡”“小戏之乡”“梯田之乡”等美誉,这个县城就是榆林市米脂县。因“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
米脂窑洞古城
米脂窑洞古城,当地群众称它为“老城”“旧城”,因其“老”“旧”和独特的窑洞形态而备受游客青睐。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窑洞建筑,最灿烂辉煌的是中国黄土窑洞。在中国,窑洞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甘肃、河南等地区。而陕北窑洞因其讲究布局、注重装饰,在这些地区的窑洞中脱颖而出,在全国极具典型性。
米脂窑洞古城从元代的上城开始(今日的马号圪台和城隍庙湾等处)发展,有上城巷(原魁星楼下)、城隍庙路、古西门街(今北街小学南)、小城畔路。自元泰定三年(1326年)起,经明洪武六年(1373年)、成化五年(146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六年(1573年)的多次修葺修筑,古城基本形成。
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无定河中游。米脂老街三水环抱,两山俯瞰,枕山面水,负阴向阳,固若金汤,古城北有大顺皇帝李自成的盘龙山行宫,西有美女貂蝉的出生地“貂蝉洞”,南有民国总统徐世昌亲笔所书的“古银州”摩崖石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陕北民众称为“宝城”。
自嘉靖、万历以来,古城街道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骨架,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形成不规则网状。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街区风貌沧桑依旧,古朴雄浑,街道两侧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
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的古城老街保存得古色古香,几百年如一日,铺面林立,商贾云集。东大街的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小巷子、石坡及马号圪台、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格局未变名称未改,风貌依旧。街区内的窑洞形式多样,有土窑、接口窑、方口窑、石窑和砖窑,有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装饰考究。街区内有观阑门、柔远门、商业古街、石铺巷道;有大顺帝李自成当年做驿卒的马号圪台、草场等遗址;有文庙大成殿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米脂女校;有布衣作家李健侯、秦腔泰斗马健翎故居……米脂古城老街承载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气息。
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13年。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布局合理,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庄园布局可分为院前、中院、院内、下院四层,每层都有独特的设计及特色。
院前以块石砌垒,高达9.5米的挡土墙,上部筑女儿墙,外观犹若城垣。姜氏庄园道路从沟壑底部盘旋而上,路面宽4米,中间以石片竖插,一则作为车马通道,二则为雨雪天防滑及排泄洪水。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字体工整大方,苍劲有力。穿寨门过涵洞即到达管家院,其建筑为三孔石窑,坐西北向东南,两厢各有三孔石窑,大门青瓦硬山顶,门额题“大夫第”,门道两侧置抱鼓石。在下院外,寨墙北有一石拱窑式井楼,井壁皆用石块盘旋垒砌而成,水源引至山脚,水质甜美爽口。井楼内安置有手摇辘轳,不出寨门即可保证用水。寨墙最高处砌有炮台,形若马面,用来扼守寨门。
穿洞门可直插中院。正对中院门而耸立的寨墙,将庄园紧紧围绕,并留有通往后山的门洞,上书“保障”二字石刻匾额。姜氏庄园中院坐东北向西南,青砖石墙,雀替,驼峰,五脊六兽硬山顶,门额悬挂“武魁”匾,以炫耀祖上有人曾中武举之绩。大门两侧各有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浮雕“福寿”图案。门内是水磨青砖影壁月亮门,上有琴棋书画、姜太公钓鱼等人物,寓意主人情操高雅、大吉大利。
院内方形石板铺地,倒座有石板铺顶的马棚,特别是马槽雕琢精细,令当代石匠叹为观止!院中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另附带有小耳房,瓦筒卷棚,雕镂窗棂,既精巧又大方。厢房两侧各有通道,可直接与东西两侧仓窑、碾磨房和通往后山的地洞相连。每孔仓窑内有12个大石仓,每个石仓可存粮50余石。中院主要是账房和客人居住的场所。
姜氏庄园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大至整个建筑设计,小到各个微小装置,都有数不尽的“雕”艺术,整个庄园与自然相协调,又符合传统理念,堪称“西北第一豪宅”。
陕北窑洞情
窑洞,是陕北等地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陕北,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生生不息的陕北人民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们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们则在窑洞里操持家务。
米脂县从窑洞古城一条街到城堡式庄园姜式庄园,窑洞在这座千年古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窑洞记载了这座县城的历史,承载了它的所有文化魅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