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品榆林城味
    镇北台
    凌霄塔
    老城南城门外骆驼雕塑
  地球上有一个神秘的纬度带,那就是北纬37毅,它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纬度”。在地球上,大约90%的古文明发源地以及70%的古建筑遗迹都在这条线上,这是一条神奇的“地球生命线”。
  榆林位于北纬36毅57忆耀39毅35忆,刚好经过这条神奇的“地球生命线”。黄河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匈奴王朝在这里夯土筑城。榆林自古便是九边重镇,一直以来有“上郡古邑”“塞上明珠”“驼城”之称。说到“驼城”就不得不讲讲它和骆驼的故事了。
  榆林之所以被称为“驼城”,是因为传说,这是一座被骆驼驼来的城市。据传言,榆林之前是一座绿水青山的城市,因得罪风神,被风沙肆虐。当地居民哀嚎不止,感动了当时的一位驼神,驼神为解救当地居民,驼起整座城市向前行走,直至驼神耗尽最后一丝力气,风神依旧没有放弃对这座城市的惩罚。驼神卧倒在地,挡住风沙席卷挽救了整个城市。后为纪念驼神,榆林便被称为“驼城”。
  “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这一句便详细为大家介绍了榆林这座城的古建筑。“北台”便是有着“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而“南塔”指的即是位于榆林城南的凌霄塔;六楼则是指北起鼓楼,南至文昌阁到南门的六座楼台。 

  “北台”——镇北台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台呈正方形,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望口,现苔痕斑驳,显得格外古朴巍峨壮观。
  如今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俯视台下,易马城、款贡城,更有那处处秀色迷人的红石峡和峡上碧波荡漾的平湖美景,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图,映入人们的眼帘,又会使人沉浸在如痴如醉如诗一般的意境里。 

  “南塔”——凌霄塔
  凌霄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也被称为“文笔塔”,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耀1874年)被毁,只留一座塔独存。该塔通体砖砌空心结构,呈八角柱体形。塔身每层砖雕仿木斗拱脚檐,木椽挑檐角,并挂有风铃,迎风叮当,如同奏乐。塔顶为圆形砖拱,上覆琉璃碧瓦。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点,塔内有砖阶和木梯,游人拾级而上,登至顶层榆林老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据说,凌霄塔之所以这么有名,其实和闯王李自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据民间传闻,明朝武宗皇帝朱厚明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一条似龙的异物对着京城方向不断咆哮,当时国师掐算在陕西榆林地区有混龙欲争夺天下。所以为压制此龙修建了这座凌霄塔。出乎意料此条混龙还是投胎而来,后直接杀到京城,夺走当时天下大权,只可惜,这条混龙只适于在荒野中生活,不敢离开土,没有办法,只在京做了40天皇帝,便被赶了出来,死在湖北九宫山,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闯王李自成的故事。李自成的事件在历史中只留下了短短一段篇幅,可是,凌霄塔却因李自成而遗留下来,到如今依旧威严耸立。
 
   “六楼”——“六楼骑街”
  榆林老街位于城区的南大街和北大街上,北起鼓楼南至文昌阁到南门。从老街的北端起步一路向南依次是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这六座阁楼都是明清风格建筑,六座阁楼被称为“六楼骑街”。
  鼓楼 始建于明成化年后期,楼下有洞四向贯通。与凯歌楼相距一箭之遥,建楼时间大体与前相同。楼基为砖砌崇台,拱洞四通。上有二层,分南北两院,各有配殿。南院原有木牌楼一座。二楼上曾悬大铁点一个,供打更之用。此楼造型独特,洞穹连接精巧。
   凯歌楼 创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怀德门,即当年二拓榆阳时的南门。明正德13年(1518年)武宗巡视榆林时,曾在楼上驻跸,命名为太乙神宫。楼基为砖拱洞门,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错落有致,互相呼应。
  钟楼 原址建有牌楼一座,后被焚毁。1921年陕北23县党政军头目及绅士集资,在其旧址上仿西洋款式重建,建成一砖到顶三层楼阁。楼基砖砌拱洞四通,东侧有大门,门顶筑过桥,可拾级登楼。四角挺出,水磨砖砌圆柱控制,上下周围拱形门窗排列为南、北楼通道外各有阳台,东西均有雨棚。二楼各门洞额上石刻牌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芳”“驼峰拥翠”。三楼门额刻有“蛮英腾茂”“万流仰镜”,均出自著名书法家李棠之手。
  星明楼 建于明嘉靖年间,全木质结构,平面为方形,高20米,共三层,28根大柱支撑全楼,其中4根直通楼顶。楼上四周雕栏环绕。
  万佛楼 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因楼内供奉有20cm高佛像近万尊而得名。楼上建筑分为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东西各有配殿。
  文昌阁 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高三层,楼檐下的匾额“五星会垣”“天下宗师”“文昌阁”是榆林著名书法家叶兰一门三代所书。旧时,每逢暮春时节,以此楼为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泥娃娃会”,以展现各地手工艺人的泥塑。
  榆林老街六楼骑街用自己的印记讲述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历史,老街两侧四合院星罗密布,由此,榆林也有了“小北京”之称。古色古香的街道遗留下了明清的无限魅力和神韵。
  在这座历史悠久、塞北文化发祥的城市,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触眼所及,老街繁华依旧却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之重,看着满街的青石板路唯有静谧安详涌上心头。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