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君子之风
你的浩然正气
○ 唐志强
  你,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你家道殷实,为人忠厚。
  你,乡里誉为“过目不忘,开口成章”;你也有应对如流的神童奇才。
  你就是扶风县知事为你树碑两通,皆为高约丈许的青石神道碑的明代南京浙江道御史,扶风县南阳乡鲁马赵家村人赵志孟。
  十岁那年,学馆老师给你起了一个叫“思孟”的学名,意思是常思孔孟之道以为人。你听后,并不以为然,你说:常思孔孟之道以为人,何如立志做个孔孟那样的人呢?不如改为志孟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晚期,朝纲败坏,民怨载道。此时,你任南京巡按,浙江道监察御史。朝廷在劳役、赋税的重压下,云南、广西等几个省少数民族聚兵反抗朝廷,连破数州,朝廷下诏欲合兵讨之。
  你,得知情况后,上书朝廷,给皇帝上报了一份平息叛乱的策略书。
  你,认为,直接征讨胜负没有把握,大明朝还不如安抚叛臣,若他们不愿安抚,再用兵征讨也为时不晚。
  你,愿意骑马前去,充当这个危险的安抚大任。
  我不知道你用如何美妙的言语打动了没有主见的皇帝。皇帝听到你的汇报之后,欣然允许,他居然同意了你这真切的请求。
  那一天,你不顾个人安危,没有带领一兵一卒,走进滇军军营,平息了事态,安定了地方,使民众免受了兵灾之苦。
  明朝皇帝看到了你的能力和胆识之后,委任你为江浙监察御史。
  你上任之后,主张“惩恶扬善”,倡导“以富济贫”以解民众生活困苦与积怨。你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结果引起江浙一带一些恶绅的不满,便勾结朝廷奸臣,给你罗织罪名,上书朝廷诬告,陷害忠良的你。
  无知的皇帝听信了奸党谗言,于崇祯十六年下诏将你处死于南京。
  那一天,你的儿子赵铁镐泪流满面,站在南京的土地上,仰望着遥远的家乡扶风,满心的悲切和无助。此时的你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落叶归根。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丝路古道,马蹄飞扬,你就把父亲的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在家乡扶风的鲁马村金嘴。江浙一带的老百姓知道你被皇帝处死后,自发地加入到拉运尸体的队伍,流泪送行。
  你在黄昏中独自哀怨。你的儿子赵铁镐在漆水河边形影相吊,他呼喊着你的名字,却依旧没有任何回音,也没有人应答。
  从春天到秋天,从秋天到春天。
  时间到了清朝,此时已到了你的一百周年纪念日,这天是1743年2月。时任扶风县知事为你树碑两通,一通立于扶风县城东大街驿馆门前,一通立于你家乡的天度镇鲁马赵家村东大路口,两通皆为高约丈许的青石神道碑。
  民国时期的扶风县衙西院花池内,陈列奇石做假山,高八尺,正面刻有“岐东石”三个大字,下刻明代邑人赵仲玉赞文:“尔形则痿,尔貌则陋,胡为重尔,尔心则透”。示意人们应当心地坦荡,虚心待人接物。这块奇石来自江南,北方罕见,色墨黑,似片石连接而成,接连处多陷孔洞,有的全透,有的半透,类似“太湖石”。这块“太湖石”是你在任南京浙江道御史,喜此石,由南方运回,因过重分作两块,一块留在扶风县衙,一块运回故居赵家村。
  你也许不知道,建国后,你们赵氏家族将珍藏的“御史笏板”交给扶风县博物馆。1983年正月,你的后裔家族120余户500余人将在“文革”中埋藏于地下的“御史碑”和“太湖石”挖出,又耸立于赵家村口。
  我知道,现在立在鲁马村游园广场中央的“御史碑”之上蕴含的一个村庄的厚度;我知道,三百多年之后,你等到了幸福的喜悦,你等到了你的子孙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在野河山前最后一次的回眸;我也知道,你在天庆河边的最后一次翘首;我也知道,你在明朝皇帝面前的最后一次低头。
  你就是赵志孟,那个让贼匪奸臣吓破胆的扶风豪士。
  扶君子之风,你走的时候,只留下一身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