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工人文化宫(资料图片)
铜川市王益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截图 近日,“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将拆除重建”的消息引发巨大争议,陕西文化界、文物界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呼吁把铜川市工人文化宫作为文物来维修加固保护,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拆除重建。文化艺术报就此事展开调查采访。
文化宫要拆?一则公告引发众议
2017年12月20日,铜川市王益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铜川市王益区人民政府关于拟拆除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的公告》。
公告称: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综合评定该房屋的危险性等级评定为D级,即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处于危险状态,构成整幢危房,建议拆除重建”。
“针对以上情况,经区政府决定,拟将铜川市文化宫楼体拆除,并在原址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原貌进行重建”。
公告发出后,迅速在铜川文化界引发巨大讨论,并不断向社会各界扩散。
铜川文化界:应维修加固保护,不应拆除重建
铜川籍作家和谷是文化宫保护话题的支持者,他在微博、微信、博客等众多平台发起讨论,收集、整理各方网友、专家意见,希望以此改变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的命运。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应维修加固保护,不应拆除重建。”在呼吁保护文化宫的博客中,他深情地写道:“老建筑如珍宝需要小心呵护。”
曾经在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工作过的作家朱文杰说:“文代宫是铜川文化艺术的根脉,70年代始铜川歌舞团诞生于此,《铜川文艺》、铜川市文物局的前身文物组、铜川市考古队,以及铜川市图书馆,以及铜川市委组建的文艺创作组都诞生于此。”“铜川文化宫建筑应列入铜川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像西安的和平电影院、人民剧院、钟楼新华书店全列入文保单位,有些还是省级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一些没文化的官员们心血来潮地胡拆乱建。现在保护文物也算政绩。不行,可以先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而铜川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黄堡书院”发表刘新中文章《永远的文化宫》:“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人们在发声中,共识是明确的,不能把文化宫当成一般的建筑来看,文化宫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积累。它的文化蕴涵足够代表曾经的铜川,它是铜川这座城市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这应该也必须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人们举出了例子,在西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钟楼邮电局、报话大楼、和平电影院等,都已经被当成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不得随意开发改造,而铜川的工人文化宫,为什么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呢。曾经开放的铜川,包容的铜川,怎么不能容纳下一个曾经给铜川带来无上荣誉和美好回忆的文化宫呢。为什么不能创造条件给文化宫一个焕发生机重新崛起的机会呢。”
各界专家:老建筑考验政府执政智慧 此外,还有诸多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呼吁“留住文化宫”。
作家刘平安写道:“工人文化宫不仅拆不得,而且应该好好保护。围绕工人文化宫主体建筑,打造工人文化宫公园,将周围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建筑,包括文化宫前边的(王益区政府对面与工人文化宫之间)两栋大楼,漆河两岸的商铺通通拆掉,让工人文化宫公园与漆河河堤公园连为一体,形成阶梯型、波浪型公园,周围可以设计成地下商城与地上绿地相融合的公园。其实这本来不是一个讨论的话题。说明我们没有树立起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也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和水平。”
音乐舞蹈家姜春光写道:“一个老建筑和那些高大现代的新建筑比,就像一个老人,背弯腰驼,但他确有新建筑所没有的历史、年代和故事。还是保留下来的好。拆与不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是一个文化文明与野蛮的选择。”
文物系统的张先生留言:“铜川值得记忆的东西太少了,如果文化宫、火车站、政府大楼都拆除改造,那么铜川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强烈建议通过维修补强加固等方法,原汁原味保留主体建筑。”
耀州窑博物馆王先生留言:“铜川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8年,是铜川标志性建筑,与铜川市同龄,‘工人文化宫’五个字是毛泽东主席所题,与老市政府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几代铜川人的乡愁和精神家园,也是在外游子的灵魂圣殿,可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其功能可以改成综合性展览馆,周边建成绿地花园,是王益区的文化艺术中心!”
铜川市王益区政府:即将举行听证会
关于铜川市工人文化宫“拆与不拆”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铜川市官方就有过相关讨论。2016年,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动工。据《工人日报》报道:“新建的文化宫位于铜川市新区长虹北路,是该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包括工人剧院、市职工服务中心大厅、职工图书阅览室、职工文化技术学校等。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17亿元,总建筑面积5.5万余平方米,预计到2018年投入使用。”
新馆已然破土,原本的工人文化宫除了功能性意义之外,在铜川人民心目中更多的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今年4月,《铜川日报》一篇题为《文化宫》的报道中说:“前几年,有人谣传文化宫要被拆掉,因为她太旧了,与日益繁荣的铜川不相称。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在老一代铜川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件事儿,一些人还前来回忆美好,他们对文化宫的牵挂与不舍可见一斑。然而谣言终归是谣言,今年3月22日,王益区举行了1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据说政府将投资5亿元用于文化宫片区改造项目。改造后的文化宫片区以保护升级工人文化宫为核心,秉承文化宫原有建筑风格,突出文化宫的地标性和唯一性,将这里打造为铜川北市区的城市文化休闲中心。”
如今,文化宫“拆迁”的消息再次出现,却已不是谣言。记者拨打了拆迁公告中的联系电话,王益区政府杜杰告诉记者:“对于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的拆迁改造目前只是一个初步计划,并没有正式立项。这个项目比较重大,牵涉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将会在12月29日下午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本次听证会邀请了社会公众代表、相关部门、党派30余人出席,相关邀请已经落实。”
对社会公众的反馈,杜杰说:“在公示期内,通过电话和邮件形式提出意见的只有5位。”她对于网上的讨论“并不知道”,称将会根据记者提到的情况进行了解。
通过一系列采访我们发现,“铜川市工人文化宫需要保护”这个话题,其实从官方到民间早有共识,分歧之处在于:
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保存与发扬文化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围绕着工人文化宫拆迁问题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交流错位。铜川市王益区政府、文化界、公众舆论之间,更多的是在“隔空喊话”,缺少足够高效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对此,各方或许都需要一些反思:
作为政府,对于一个牵动社会多方关注的重大项目,3天的意见公示期是否太短?
作为专家学者,在表达意见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不同的渠道,更加“直白”地与政府对话?
作为广大群众意见喉舌的媒体,是否能够及时发现与反映那些老百姓真正关注的重要事件,做好各方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12月29日,就在本期《文化艺术报》出版当日,事关铜川市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听证会即将举行。本报将对此事进行继续关注。让我们共同期待承载着铜川人民历史文化记忆的工人文化宫迎来美好的明天。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