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关中大书房(资料图片)
全新的关中大书房 倪尧/摄 今年“双十一”,天猫1682亿、京东1271亿的成交额让世界再一次惊呼“中国奇迹”。同是这一天,“关中大书房重回小寨商圈”的消息让西安的爱书人们奔走相告,仿佛欢庆一个盛大节日。2016年1月4日,小寨万邦书城停业,漂泊至长安南岭下。2017年11月11日,新的关中大书房在兴善寺西路重新开张。两年时光,这座曾经承载西安爱书人诸多情愫的书店,是否有所改变?
变与不变
“回归”的关中大书房仿佛没有太多改变。虽然地址、装修都截然不同,但书店里那种静谧的气息,那些似乎时而“隐形”又似乎“无处不在”的店员,那些时而各自寻觅时而低声交流的读者,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就连店门前那个镶着“关中大书房”字样的斑驳车轮都一如旧观。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有些改变却又像生存与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以前我们靠卖书赚钱,现在我们靠阅读赚钱。”万邦书店创始人魏红建这样总结万邦的发展路线,“阅读本身是不赚钱的,我们是通过阅读把读者群体留在这里,通过阅读开发衍生产品。比如我有茶、咖啡、简餐,有很多手作、音乐、花、摄影,比如我开发整体书房,我们还会有红酒、抄经……我整合很多产品,干什么呢?为阅读服务。其实万邦书店就是一个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空间。”
新的关中大书房最大不同在哪里?十几年来,万邦书店举办过无数场卓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如今,这些文化活动不再“免费”了。
记者前往采访的那天恰巧有一场读书会,活动预告上特别注明:“参与者每位收费100元人民币。”
工作日的午后,不算“亲民”的价格,活动现场却并不冷清。预定下午四点半开始的活动,不到三点就已经见到七八位读者欣然而至。
魏红建不无自豪地介绍道:“从老关中大书房的时代开始,凡是我做的活动品位都不会低,所以我们做任何活动都从来不怕冷场。昨天定下的活动,发了通知,今天来了20多人,因为读者知道,我们做的东西绝不会差。”
“我们收费。但我们的氛围,我们的内容,一定要让你觉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伟大的长安需要伟大的书店”
“在西安这么厚重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称得上它的厚重文化、厚重历史的书店,对于西安文化人来说是很丢人的事。所以我一开始就是奔着把它做成文化书店、地标书店来做的。现在重开,我只是存在在那里。因为西安需要有这么一块地方,应该有这么一块地方。”魏红建如是说。
在读者看来,万邦脱颖而出凭的是对“读书”的虔诚。而在魏红建看来,读者才是最大的财富。“关中大书房重开,是因为有一群热情的读者一直在鼓励我。这次重开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所以我对读者也有要求。我建了一个群,把读者聚集起来,对他们说:‘应你们之邀把书店重开了,那么你们就要做我们书店的领读者,你们要定期在这儿荐书,在这儿深读。’”
他毫不掩饰话语中的自豪:“这些读者读的书都特别深,心理学的、宗教的、文化史的,有些是我都不太读的。经常就能看见几个人在书店里碰见,然后就一个话题开始探讨,像学术交流会一样。我这个空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免费!”
一家好的书店,就是一个为志同道合者所准备的邂逅与交流的空间。当年关中大书房“南迁”的时候,很多读者哀叹:“书店关了,以后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如今书店归来,再次相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不约而同”的惊喜。
因此,关中大书房重新开业之后,书友们的奔走相告也就不难理解了。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沈奇更是在全新的关中大书房留下“伟大的长安需要伟大的书店”的感慨。
“我们是书店病人”
传统书店以图书售卖作为最重要的盈利途径,但随着网络图书销售平台、电子书的兴起,实体书店靠卖书养活自己已经越来越难。除了卖教材之外,设法打造“复合型阅读空间”几乎已经成为实体书店发展的共识。
但这条路在更多时候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作为中国“书吧”模式开拓者之一,直到今天,万邦书店的主要盈利点依然是图书销售。
在采访之前,记者曾期待诸如“民营书店迎来发展的春天”之类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在采访中,最大的感受却是“步履维艰”。
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今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营书店能够享受到的优待并不多。另一方面,在魏红建看来,商业始终是商业。国家大力扶持,是因为实体书店本身已经很萧条了,如果不扶持就很难活下去。但在转型期完成之后,书店终究还是要依靠自己的造血机能生存。
他坚信万邦能够蹚出一条路来:“阅读的形式在改变,但现在读书的人并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所以,书店行业也处在一个转型期,万邦会在这个转型期里成为拥有新的经营思路的新书店。以阅读为核心,推广‘阅读+’。每种新的东西想要成功都很不容易,希望西安的读者能够认识、接受、鼓励我们。”
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魏红建依然走在“书店”这条路上不肯下来。因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读者,也因为他心底的一种执著。
他说,我们行内有一句话:我们都是病人,书店病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魏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