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泪仇》剧照
马健翎创作剧本 在
延安时期,马健翎先生带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长年累月在基层演出,以戏曲形式唤醒民众,鼓舞民心,充分体现了文艺参与现实生活的社会功能。“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这是毛主席对马健翎以及他所领导的秦腔工作者功绩的高度评价。在和平年代,马健翎广揽艺术人才,壮建艺术队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发展和陕西文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秦腔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戏剧现代发展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历经79载春秋寒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不忘初心,秉承马老革命精神,继承红色光荣传统,弘扬伟大民众精神,遵循文艺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为不断丰富西北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努力。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正值马健翎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谨以系列庆祝活动献上缅怀之情,以瞻仰敬重之意表达我们继承遗志、坚守本心、砥砺奋进的决心,努力在新的艺术征程中抒写新的辉煌!——李梅
今年是陕西戏曲研究院创建人之一,著名剧作家、戏剧家马健翎诞辰110周年。10月18日起,纪念马健翎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陆续展开。
该系列活动包括纪念马健翎诞辰110周年戏曲演唱会、纪念马健翎诞辰110周年研讨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剧目展演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和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将陆续上演。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李梅、李东桥率李娟、李小锋、谭建勋、齐爱云、任小蕾、王新仓、张蓓、李军梅、赵扬武、卫小莉共12朵“梅花”精彩亮相。
11月17日上午,“纪念马健翎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西安宾馆举行。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省文联驻会副主席李仲谋,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齐雅丽,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志彬,省剧协党组书记李生茂等领导出席座谈会,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中国剧协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玉人,以及来自我省文艺界、戏剧界的专家共计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覃彬主持。出席研讨会的数十位省内外专家学者相继发言,大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马健翎先生的生平业绩、历史贡献及作品的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交流。
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在讲话中,号召我省文艺工作者向马健翎等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学习,学习他关注民族命运、投身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写作的宝贵精神,善于继承借鉴、勇于开拓创新的艺术追求和培育后辈、教育新人的高尚情怀,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齐雅丽书记表达了对马健翎一生献身于革命戏曲事业的缅怀与崇敬,并从“贴近生活,讴歌人民”、“深入生活,抒写时代”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马健翎留给我们的艺术启示。她表示戏曲研究院在民族戏曲的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上,也给了文学界以诸多启示。
李生茂书记从杰出的戏曲作家、戏曲改编的能手、戏曲艺术的多面手、戏剧团体的领导人等几个方面总结了马老的历史贡献,并指出,新的时期,我们继承和发扬马老的精神,一是要坚持深入生活、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二是要重视戏曲人才培养,三是要有清醒的历史担当。
王蕴明从马健翎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民众剧团的历史贡献谈起,指出今天的戏曲研究院很好地继承了马老的精神,在队伍建设与剧目建设两大方面在全国都具有典范性,同时在“三并举”的剧目生产政策中,致力于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很好地践行了习总书记讲的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理念,取得了显著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丁诚从自身经历谈起与秦腔、与马老的接触后,更是直言“马健翎是他平生最敬仰的艺术家”,由马先生“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称号,延展到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无一不讲到:艺术为人民、从人民出发、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等,马先生一直以来就是“为人民”的践行者,马先生的精神没有过时且愈发切合实际。
孙豹隐认为,马健翎是一位革命现代戏的卓越开拓者、中国戏曲艺术的积极改革者、促进者,他创作的50余部作品不仅营造起了自己创作道路上的一座丰碑,而且堪称中国革命现代戏的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同时,他从革命精神、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执守艺术的精神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健翎的人格精神与魅力,指出今天在纪念马建翎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做好“总结经验”、“发扬光大”这篇大文章。
肖云儒对于马健翎筚路蓝缕的戏曲创作之路感同身受,他说,一个人开辟一条路,引来一个脉络,培养无数代人在这条路上前行,而这条路的开路者只有以马健翎先生为代表的几个人,作为开路者,他有荣誉、有激情,也有痛苦和创作的失落。他认为,“三个典范”造就了马健翎戏剧创作的高峰,也造就了戏曲研究院戏曲创作的高原:一是大家公认的中国革命戏剧开宗立派者、延安时期的戏剧典范;二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精神、艺术精神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典范;三是践行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民相结合的典范。这三个典范,不仅是戏剧艺术家、文艺家,而且是整个知识分子应该遵循的典范。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马健翎部分作品介绍 《血泪仇》 抗日战争时期的蒋管区,农民王厚仁一家六口,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剥削迫害,被逼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后来终于找到了陕甘宁边区。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血泪仇》的写作经验
《血泪仇》的材料,是我过去(在旧社会生活时)和后来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报章杂志里看到的,也算听到的)许多人物与事件。
抓住现实的本质,推广扩大,推断它的发展,那许多表面上并不生动的现实,而实际上是伟大的现实,就会变成感动人的东西。感动是情感的表现,情感各有不同,对于劳苦的人民大众,没有热爱,就不会对他们的悲伤表同情,不会关心他们的命运,也不会切齿痛恨迫害他们的人。感动不能虚伪做作,感动一定是真实的,如果给一个不太熟悉,也不太敬慕的人写信,哪怕你再怎样的修词造意,也不会有真实感情的。
(原载1944年6月21日《解放日报》)
《穷人恨》
秦腔现代戏《穷人恨》是马健翎1947年编写。剧情描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恶霸地主胡万富勾结冯镇长,威逼长工老刘之子刘满仓替子当兵,并强逼老刘之女红香做妾。红香因与青年农民安兴旺相爱订婚,宁死不从,被抢至胡家囚禁。安兴旺深夜到胡家探望红香,也被陷害入狱。红香和安兴旺的媒人袁尚义被牵连抓丁后逃走,参加我武工队,返乡发动群众,配合人民解放军反攻,活捉胡万富,打死冯镇长,救出红香和兴旺。此剧为唱做工并重戏,在解放战争中起到动员群众的积极作用。给《穷人恨》剧团的一封信
彭德怀对革命文艺一向很关心。1948年3月11日,身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在新解放区陕北的洛川,冒着大雨,同部队、群众一起观看民众剧团一队演出的《穷人恨》。他为剧情所感动,为文艺工作者的优秀创作和良好的演出效果而高兴,想立即致函剧团表达祝贺与鼓励。但因公务繁忙,不能马上伏案执笔,激动的情绪一直回荡心间。到了第四天,即3月14日,他才写成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雷枫同志转
民众剧团全体同志:
你们演出的《穷人恨》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所热烈欢迎,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望继续深切体会群众痛苦,创造出代表群众要求的更多新剧本!
祝你们努力!
彭德怀1948年3月14日
收信人雷枫,当时任民众剧团一队队长,他陪同彭德怀冒雨看演出,并回答彭德怀关于该剧的一些提问。剧团收到此信后,在全团大会上宣读,大家受到很大的鼓舞,激起了更高涨的创作和演出热情。
(摘自《湘潮》2012年第8期)
《游龟山》
1952年秦腔晋京演出,马健翎将原二本《蝴蝶杯》改编为一本名《游龟山》。
湖广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闲游龟山,纵犬行凶打死了卖鱼老翁胡彦。江夏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亦闲游龟山,因抱打不平失手打死卢世宽。
田玉川在逃避缉拿途中,得到胡彦女儿渔家女胡凤莲相助,并在共患难基础上,为相互性格之美所感动,萌生了爱情,遂于小舟中私订终身。田玉川将随身所带传家瑰宝“蝴蝶杯”赠与凤莲。胡凤莲为父申冤,在县衙二堂凭杯认亲,得到田玉川父母关怀。适总督差人捉拿田云山,胡凤莲机智勇敢,在公堂之上反击卢林,使卢林不得已怒而退堂。布政司董威被胡凤莲英勇大气而感动,将其收为义女,依仗公理,不惧权势,替胡父伸冤。
《游龟山》剧本渊源沿革
1952年10月,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由陕西省和甘肃等地选调的演员,组成了西北戏曲演出团,赴京参加会演,所带的节目中主要就有马健翎改编的《游龟山》,并于10月22日在北京剧场演出。这次会演的《游龟山》,西北演出团派出了强大的阵容,由封至模、刘毓中、苏育民、宋上华、何振中、王霭民联合导演。会演结束后,《游龟山》获得了演出二等奖,马健翎获得了剧本奖。
《游龟山》的剧本沿革,为其他传统剧目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前辈剧作家们在改编剧本时,力求去芜存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因而符合戏曲的发展规律,得以广泛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马健翎(1907-1965),著名戏剧家、剧作家。陕西米脂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任教于河北清丰师范。1936年返陕,在延安师范教书,组织“乡土剧团”,演出反映抗日内容的剧目。1938年遵照毛泽东指示,与柯仲平组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曾任中共米脂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民众剧团编导主任、团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改处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
马健翎一生致力于秦腔、眉户、碗碗腔的改革与发展,既改造传统戏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又开以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之先河。抗战初期,创作了《查路条》《好男儿》《中国魂》《三岔口》等戏。大生产运动中,写了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大型秦腔剧《血泪仇》《穷人恨》《一家人》等。这些剧目的编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激励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1941年以后,着力于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传统戏的改编,有《反徐州》《斩马谡》《鱼腹山》《打渔杀家》等戏。1944年被陕甘宁边区民众政府授予“特等奖状”和“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称号。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改编的传统戏和现代戏有《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两颗铃》《雷锋》等计50余本,很多剧目被誉为“推陈出新”的典范,至今脍炙人口,盛演不衰,成为剧院的“看家戏”。出版有《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马健翎长期担当艺术团体管理者的重任,在艺术队伍建设上,广揽戏曲艺术人才,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为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