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30期)

靖边跑驴

○ 宋达昱

文化艺术报 连载 非遗
  “靖边跑驴”是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流传在陕西省靖边县宁条梁镇、东坑镇、镇靖乡等乡镇,尤以东坑镇时间最为久远,表演活动也更具代表性。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
  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陕北靖边跑驴一般情况下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表演。它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进行即兴表演。春节“闹社火”时先“打场子”的就是要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风趣的舞技,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常常引得观众阵阵笑声。
  靖边跑驴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人骑,一个人赶。传统的跑驴纯属情趣性即兴表演,男女之间互相挑逗,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创编,给这种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跑驴的基本动作有:“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动作组合有:“惊驴打斗”“陷泥救驴”“双人骑驴”“太平跳跃”等。这些动作在表演时,表演者即兴使用,不受限制。
  靖边跑驴在舞蹈动律及风格特征上有两种流派:其一,为“滚沙驴”派,表演时步律急促快速,接近于生活中的骑驴动态。因“滚沙驴”个头小,四蹄短粗,适应在沙漠行走。其二,为“大善驴”派,表演时步律较缓慢,步距大,节奏明显,夸张性强。“大善驴”个头高,四蹄细长,适应在山区丘陵行走。二者共同都采用“闪腰”“揉肩”“抖身”“摇头”这四个技术,不管是表演上坡、下山、大跑、中跑,还是撒欢、失蹄等动作,都离不开“四功”的有机配合。
  1976年,县文化馆与民间艺人合作,编创了跑驴新节目《探亲路上》,将靖边跑驴由广场表演推向了舞台,并于1982年参加了农业电影制片厂《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后又赴法国、瑞士等进行文化交流,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靖边跑驴现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