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作者的智慧与情怀

○ 彭莘

文化艺术报 悦读
  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兼第一位读者,我先是震撼于这部皇皇大著的可观文笔,继而在反复的审读中,逐步体验到作为艺术门类的书法和作为实践美学的书法,如何在作者的自圆其说中显示出一种“知行合一”的厚重积淀,如何在保持中华文化底色的基础上,赋予其“世界语”的完美表述。这是一本真正的书法美学史诗!
  第一,从学术层面来讲,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上的具体落实和表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具有突出的学术原创性,其论述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虽然其中有一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商榷,但对于全书整体所体现出的严谨、科学、深邃、精准的思辨过程而言,不会造成丝毫影响。全书体格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又兼具创新,且它的创新大都是前瞻性的,足以对当代乃至后世书坛有所启示。
  第二,从思想导向来讲,本书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了“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绝大部分书法美学研究论著相比,本书对其审美对象的领会是深入堂奥的,它从反思至今流行的一些书法理论观点出发,站在思维与存在的制高点上,从技术因素落脚到内在精神、从社会历史实践上升至心灵主体,从传统观念过渡到时代意识,抽丝剥茧。所以,本书所呈现的美学面貌是焕然一新的。在当下艺术功利化、庸俗化,理论研究成果乏善可陈的式微环境下,本书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显得难能可贵。
  第三,从艺术价值来讲,本书的艺术解构坚实地扎根于中国本土书法艺术领域,在围绕中国文化精粹所展开的宏大的历史图景中,跳出传统视角,进入国际视域,以黑格尔美学原理中的唯心成分为切入点,引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维的精彩阐释。本书实现了高度的艺术和谐,在书法文化本质、书法审美指向、书法艺术创作与表现等问题上,达到书法美学认识与实践上的飞跃。这种艺术观,赋予书法美学更加深入并且崭新的内涵和价值。
  第四,从文本内容来讲,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分别是“对书法的美学认知”和“关于书如其人”。这两个单元,涵盖了书法本体、人的主体意识及人与书法的关系等诸要素,互为表里,前后贯通,构成了一套精审的书法美学“生态系统”。我将这个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书法所涉及的所有哲学命题,包括书写技术、艺术类型、心灵基因、美学价值等等,通过扬弃与反思,守正出新,析出书法美学认知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抓住要领以便认识与把握;第二层,穷源溯流,打通古今,在继承中国传统书论的基础上,纵深开掘中华民族精神宝藏,通过细致梳理书体演进的完整脉络,条具典型书家,重新布局书法文化现象,再次激活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第三层,通过对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必然与自由等关系链的建构与解析,揭示出书法艺术哲学的本质,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反映论到主体论的合理置换。这三个层次,步步为营,交织互动,最终达到美学研究的创作高峰。可以说,本书创新地开拓出一条独立自觉的美学研究秘径,还原书法以美学研究领域的本来面目。
  第五,从作者自身来讲,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成一家之言的论著。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这些围绕书法本质在本书中均有涉及的多元谱系,通过逻辑严密、说服有力的阐释机制,最终注脚在了作者宏阔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和睿智的思辨上。从感性显现到理性解读、从具体作品到意识形态、从表象到本质、从实践体验到理论表达,文中不乏真知灼见。李元博先生有鲜明的认识和立场,全书的论证一以贯之的原则就是他对文艺评论方向盘的牢牢把握。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中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名人书法、领导书法、文人书法不是真正的书法”,显示出书法家的坚定立场和担当。
  第六,为了配合部分抽象理论,青年书法家梁镛手绘60多幅插图用以说明文字,为本书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书法美学解析》一书所取得的成就直接来自于李元博先生经年累月的临池、写作、思考、钻研而打磨出来的真功夫和深功力。这是中国书法界的一大幸事!是书法理论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彭莘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副编审职称,出版随笔集《自言自语》,曾获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个人二等奖、省总工会“五一巾帼标兵”奖等。

  《书法美学解析》作者李元博
  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原副主任、原陕西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理事、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公安文联主席。作品入选: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获第八届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艺术类二等奖;获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