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不是精神病!别再以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实

文化艺术报 评论
    野蛮教育    新华社朱慧卿/作
  近日,一位名为邹远(化名)的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曾在江西南昌“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遭受体罚、囚禁。消息很快引起了网友关注,不少人都留言称自己也在豫章书院受到体罚。而他们之所以会遭受如此残酷的对待,是因为豫章学院和他们的家长认为他们染上了“网瘾”。
  《北京青年报》随之进行了调查,消息曝光后,涉事学校立即发表声明,回应称已经掰断了用于体罚学生的戒尺。10月30日晚间,豫章书院所在的南昌市青山湖区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书院确有打戒尺等行为,已责成区教科体局对该校教育机构进行处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在曝光者的描述之中,豫章书院是个无比可怕的场所,也是他和同伴们最想逃离的地方。殴打、囚禁、剥夺尊严与自由……这些对待学员的做法,如果放在“戒网瘾机构”之外,怎么看都涉嫌违法。然而,在“戒网瘾机构”的高墙之内、在家长们的默许之下,侵害着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却悄然发生着,如果不是有人发帖引起了媒体和当地主管部门的关注,谁也不知道这些恶行还要持续多久。
  事实上,这不是“戒网瘾机构”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早在2009年,社会大众就已初次见识过所谓“戒网瘾机构”的凶险与恐怖,当年,《信息时报》刊载了《戒瘾过程如在集中营受刑》一文,揭露了一家“网戒中心”以电击和虐待的方式“治疗”青少年的行为。随后,央视《新闻调查》对此跟进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尽管一家又一家以暴力手段对待未成年人乃至成年人的“戒网瘾机构”先后遭到曝光,其中也有不少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处罚,但是,这类机构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今天,豫章书院被曝光了,接受调查,但很有可能还有其他类似的机构存在,还有众多“网瘾”青少年被迫承受着体罚、囚禁乃至电击的痛苦。
  如何解救这些遭受非法侵害的未成年人,彻底消灭以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实的“戒网瘾机构”?这值得我们深思。当下,至少可以从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有关部门应当更有力地落实“网瘾不是精神疾病”的官方结论,禁止各类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滥用“戒除网瘾”的名义招收成员。事实上,早在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就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今天,这么多机构打着“戒除网瘾”的旗号招收学员,一边敛财,一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甚至有个别组织公开谎称“网瘾是精神病”,就是因为这一结论没有得到有力的落实。
  第二,对已经遭到曝光的“戒网瘾机构”,当地主管部门应当做到绝不姑息,调查核实之后,要对这些组织严格依法处理。对于从事资质许可之外的“教育”与“治疗”行为的机构,应该果断关停,对于那些直接侵害学员身体、侮辱学员尊严、剥夺学员自由的人,更应当依法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如此,才能真正对那些以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实的机构形成有力的震慑,让他们想犯而不敢再犯、不能再犯。
  第三,在“治标”的同时,社会也要釜底抽薪,消除这类“戒网瘾机构”的生存土壤。当下,这类机构最大的生存土壤,就是那些心甘情愿将子女送进其中的家长。正是由于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缺乏关心和尊重,盲目地认为他们染上了所谓的“网瘾”,才给了这些机构可乘之机。家长的默许,在很大程度上给了这些机构为所欲为的“勇气”。对此,只有大力宣传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让家长们认清这类机构的危害,不让更多未成年人受害。杨鑫宇

  新闻链接:眉县“戒网瘾”学校将被取缔
  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为了改掉儿子学习不好,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他把儿子送进了位于眉县的阳虎教育学校,学期10个月,学费共计48000元。本以为孩子能走上正轨,不料孩子在回家后告诉他,该学校存在虐待和殴打学生的现象,并且有学生逃跑等事件发生。该网友在与学校负责人王阳虎交涉无果后,将此事发在网络上,迅速引起广泛热议。
  据眉县教育体育局称,接到举报后,该部门高度重视并协同当地政府立即调查。经调查,陕西阳虎教育红河谷文化补习机构,自2017年7月被陕西蓝田县取缔后,搬至眉县营头镇原华西大学校区。该机构面向全国招生,重点招收逃学、辍学、迷恋网吧游戏厅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家庭教育缺失的初、高中问题学生,是一所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培养为一体的机构。经核实,该机构属于非法违规办学,无任何审批文件。
  据了解,当地政府已组织公安、人社、教育、物价等单位召开协调会,统一部署安排,准备对阳虎教育依法予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