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其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起来,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个性。中国现有地方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余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昆曲、评剧、川剧、秦腔、晋剧、豫剧、黄梅戏等。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从内容上说,行当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生行扮演男性人物,其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小生是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各剧种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本文结合笔者三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和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学习,浅谈不同剧种间小生行当的表演艺术。
秦腔艺术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至今是对古老文明的独特见证和再现,对于西北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一、秦腔小生表演艺术风格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严格的行当规范,按规范进行表演,才能演出角色特色。秦腔小生在进行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舞台表演规范,通过程式体现人物个性。秦腔中小生在刻画和表演中都有固定规范,对特定环境场所、时间内容、历史情境、人物群像等都有严谨规定。其表演非常讲究,在舞台招式、步伐等方面表演的节奏有很大不同。不同环境和事件中,同一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小生在进行表演时要寻找人物的共性和差异性,注重人物刻画。还原人物的喜怒哀乐,要表现出充满活力、性格阳光的青年群体,就要充分体现年轻化的特点;若是表现沉稳的性格,小生要避免出现过多的焦灼状态。在声音的运用中,青年男性应该使用有朝气、刚劲、清脆的声音,不能柔媚。在行为举止上武生要体现性格的果敢,文生则要体现温文尔雅的特点。小生在表现人物形象的时候,要通过行为、动作、语气、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要认真审视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要对剧情有深刻认识,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进行深刻分析。表演过程中,则要将自己的表演功底和人物个性进行结合,真实、生动、灵活地展示人物个性。演员要将形和情进行良好的结合,做到情景交融,提高人物的可塑性,完成舞台表演。
秦腔小生嗓音高亢响亮,有穿透力,真假声结合演出,如《打柴劝弟》中,陈勋因兄弟说出“不愿读书”的话令他悲痛万分,欲打不忍,唱到“他虽然年纪小却有识见,小兄弟呵,老呵爹娘……”真嗓中拉彩腔[三滴水],在雄厚悲壮中更显激越;特别其中唱“小兄弟呵,老呵爹娘”的[哭腔子」和[喝场],加上打击乐与唢呐的烘托,更增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和大气磅礴的气氛。秦腔剧作家高培支说:“秦腔素以慷慨激昂见长,其歌也,高亢悠扬,一唱三叹。”京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也说:“秦腔的主要成分是广大平原上的牧歌,其声高亢激越,有莽莽苍苍的气概。”
二、川剧小生表演艺术风格
川剧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适合川剧表演的独特程式技巧。川剧小生在程式技巧方面更个性特征尤为鲜明。其中褶子功在各地方剧种中可谓独树一帜,成为川剧小生最具代表性的程式表演技巧。川剧小生褶子的制作有一些特殊的讲究,开衩高,离袖仅寸许,前踢后翻不致牵扯;前襟素色,除领口外,旁无绣花,踢舞时不显重坠;布料轻薄,一般用双绉为宜,这是与其它兄弟剧种的一个较大区别。京、昆等小生的水袖都是相连在褶子袖口上,而川剧小生的水袖则是穿于褶子内的“香汗衣”的长袖口来当作水袖使用。这样的水袖不仅掸起来显得更为轻盈,而且在踢、衔、飞、旋褶子时更加轻松自如,潇洒飘逸。
川剧演唱艺术区别其他剧种最大特点就是音乐声腔。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高腔是最主要的声腔之一,也最具代表性,同时又是川剧小生使用最多的声腔形式。在以小生为主的传统剧目,如大幕戏《柳荫记》《焚香记》《玉簪记》《红梅记》和《琵琶记》等,折子戏《夜归》《石怀玉惊梦》《踏伞》等使用的都是高腔。由于高腔的音区跨度很大,因此要求川剧小生的发声要注重真假声结合。川剧小生剧目除了运用高腔外,也运用川剧中其它几种声腔来演绎,如弹戏剧目《踏纱帽》《琴房送灯》,昆腔剧目《游湖》《鸳鸯谱》,胡琴剧目《问病逼宫》,灯戏剧目《郑板桥买缸》等。可以说,川剧中如此丰富的唱腔类型不仅赋予了川剧小生演员更多刻画人物的方法,也使川剧小生形成了与其它剧种迥别的演唱艺术风格。
三、评剧小生表演艺术风格
“戏剧艺术是行动的艺术”。因此,小生的表演也离不开“行动”二字。原因是小生的行动和一连串的动作是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务。评剧小生和其他剧种的小生行当都如此,只是根据其剧种特征略有差异。评剧小生的“手眼身步口”(五法)及“念”、“唱”和京剧不同。京剧小生的唱和念是用大小嗓结合去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务,而评剧小生的念白和唱法则是多用普通话的大嗓(本嗓)去体现和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完成人物的最高任务。
评剧小生的“指法”和京剧小生的指法基本相同,多用“凡指”和“冲天指”,也就是“单指”。除武小生用“剑指”外,多数用“单指”。小生的指法和旦角的指法有严格区分。评剧旦角指法和其它剧种旦角指法基本相同,多用“兰花指”(现代戏除外),而小生的指法绝不能用“兰花指”。笔者观察发现有些演小生演员“指法”很不规范,用“凡指”的时候往往把“小指”伸直,近似“兰花指”,看起来男女不分,没有阳刚之气。小生的指法应是食指伸直上撬,拇指压扣在中指甲的二分之一,无名指和小指弯曲。用“冲天指”和“凡指”的小生指法都是为了表现美。戏曲小生的指法、掌、拳等都是戏曲程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传统戏曲程式都是根据人物个性和性格而运用,这里讲的指法是主体动作中的修饰动作,包括性格动作。指法是性格动作的一个剖析,也是戏曲身段表达人物的一种体现手段。
评剧小生的行当分工和京剧大体相同,分娃娃生、穷生、文武小生和扇子生等行当。由于评剧没有武小生戏,因而多数戏属文小生。谈小生要“美”是指扇子生和文武小生而言,评剧小生创始人倪俊声先生曾明确指出:“演小生要有男子气概,不要一演小生就有男不男女不女的媚味……”倪俊声先生表演的《刘伶醉酒》就是一例,当刘伶酒醉回家时他用踉踉跄跄的台步(醉步),面部是用浅红色的油彩,面带笑意地唱:“适才间吃罢了三杯酒……”给人留下的形象是酒醉之美;当刘伶和杜康打赌时表现了刘伶的豪气之美;想要升天成仙的心里之美……重点突出一个“美”字;眼是醉眼蒙眬,把刘伶这个人物刻画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小生要“美”不要“媚”。评剧小生的舞台行动和他上场后的一连串动作都离不开戏曲表演程式,行动是奔向目的,行动的目的又根据剧本的主题而行动。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也不能反其意而用之,因此,每个动作都要准确地表达其意境。关于小生舞台动作,一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二要表现准确,戏曲语言的动作性比较强。
作为一个从事秦腔艺术三十多年的戏曲演员,我对自己的事业敬畏有加,不断学习交流,集众家之长。我坚信传统文化有她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秦韵悠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发扬好秦腔艺术,是我们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和义务,让秦腔这一古老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能再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