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境内出土文物的推断,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定居,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量的人类在这里生息,遍布于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土语米面场)充分说明这一点。
绥德,中国的石雕之乡。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就更是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扶苏屈死于城南二里许的卢家湾,遂有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与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足以证明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炕头石狮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艺术奇葩。它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蕴涵着中华民族纯正的气质,负载了中国北方民间对待生活,特别是生命繁衍的传统意识,保持了中国古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的优点。从绥德文化馆收藏的炕头石狮来看,除少数是在世的老艺人雕刻外,绝大数都是名家名户经历了许多代人传下来的,不少人家早已弄不清是祖上哪一辈的遗物。炕头石狮最大的不过25cm高,最小的仅3cm。有的石狮因长期烟熏手摸表面已变得黝黑,有的石狮因多年风化与磕碰已布满裂缝和伤残。石狮的模样、神态在数百件里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炕头石狮被老乡们像家珍似的一代代保留下来,并不是拿它作摆设,或仅仅供人观赏,而是作为一种消灾免难的神圣物,在“拴娃娃”(即保护孩子。陕北历史上战乱频繁,天灾难御,人口动辄大减。再者,医药条件极差,儿童成活率低。这种人口的大幅度迭变史,自然对当地人的心理影响深刻,造成了保护子嗣的传统格外浓厚。因此,老乡们用炕头石狮“拴娃娃”也就是保护娃娃的风俗就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以及“镇山”“镇宅”等乡俗活动中应用。有条件的富户,镇山雕有“镇山狮”,镇宅雕有“镇宅狮”,它们的体积大,又有特定的格式,与炕头石狮不属于一种类型。炕头石狮本来只是为“拴娃娃”雕琢而成,可是一般老百姓没有条件雕别的,就不得不让它身兼多用。
在绥德有句民谣是这么说的:“财东房上有兽头,罗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石狮搁炕头。”
在这片并不肥美、富足的土地上,资源丰富,便于打磨、采集的石头堪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重要的生活元素,尤其是在以前,几乎是每个孩子孩提时最好的玩具,因此,不少人从小对石头就产生了兴趣,也因此造就了鲍武文、汪建勃等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民间石雕艺术家。
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借着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打造出了石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一支数以千计万计的石匠队伍,为省内外城乡建设打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雄伟建筑和斑斓绚丽的石雕艺术品,而且,经绥德工匠所雕刻的石狮子已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
在绥徳,时刻都能感触到石雕的神奇魅力,那随处可见的石碾、石板、石门等以及不时就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或简作、或精制,或古典、或现代,莫不闪现着智慧和艺术的光芒,莫不让人刮目相看,让人深深感受到石雕在绥徳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让人感受到绥徳石雕甲天下的别样魅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